本周三下午請了公假去參加研習。
簡單說,對我個人來講,得到的幫助和對此的評價遠沒有上次高。
時間控制也不理想,講題中的重點和我很想聽的新疆問題完全沒有時間提及…
還是貼上研習時記的筆記。
伊斯蘭教與中國的關係及其影響 --兼論中國伊斯蘭的宗教、文化與族群屬性
政大民族系 張中復
0 、「回族學」的人生際遇與西北情結
本人不是穆斯林,最早學歷史,後來關注民族。
本人對當時流行的先秦史或中國現代史不感興趣,對邊疆史較感興趣。
蕭啟慶老師說,中國邊疆歷史不是漢人的獨角戲,而是胡漢合奏的交響曲。
臨夏情緣:1992年甘寧青的田野實踐與後續。本人一直在跑回族的聚落,20年下來卻沒去過河西走廊、沒去過敦煌,很「偏食」,不是個好例子。
田野經驗中有接觸過老先生好奇,國民黨帶至台灣的黃金,各人家中分到多少?
*台灣民族學與人類學的「補強效應」與困境
在學術圈內是燒小灶的少數,不過分放大自己、也不自怨自艾。
例如,曾有科技部審查意見:研究甘寧夏回族務必學好「回語」
其實回族是說漢語的!!!
民族學與人類學的訓練至少能提供其他學科不易發揮的教學效果:
1、族群文化觀的專業與多元認知
2、以「易位思考」取代「本位思考」的自我學習與觀察能力
3、田野研究對於成熟人格養成與規範處世原則的潛移默化和認知成效
à這些訓練是在準備工具,要釀好的葡萄酒,只看到瓶子、木桶、箱子,之後才會聞到酒香。
把對岸當作祖國、鄰國、或是敵國都好,不能不認識、更要研究他。
以色列高中生必修阿拉伯語,即是這道理。
一、伊斯蘭文明在人類文明中的重要性
研究論述與社會事實之間的不對等呈現
阿扁唯一一次以中華民國總統身參加若望保祿二世,唯一次沒有躲躲藏藏。
刻板印象:穆斯林沒事就把人女包得像粽子? 恐怖分子老是綁炸彈炸人也炸自己?
娶四個老婆最早是為了照顧失去丈夫的寡婦。
女兒可以分父親的遺產。
伊斯蘭原意:動名詞—順從和平
穆斯林:伊斯蘭教徒
波斯文Musulmanà「木速蠻」、菩薩蠻? 元明時期文獻出現大量的木速慢(蠻)。波斯其實是把伊斯蘭發揚光大的力量。
出身穆斯林家庭的知名人物:白先勇、曹興誠、辛曉琪。
白先勇數年前撰文寫道回到媽媽早年居住的村莊,仍是虔誠的穆斯林村莊。
伊斯蘭一神教文明與「西洋通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薩拉森人)
中國史上所載的黑衣大食,阿拔斯王朝,建立了輝煌的王朝,後來被蒙古第二次西征給滅掉,建立了伊兒汗國。伊朗史上的蒙古王朝。
教廷覺得蒙古是個太強大的力量,曾派人前往蒙古國,因蒙古在13世紀前不少人信仰景教(聶斯托留教派),大汗的帳內是有十字架的。
亞伯拉罕被視為三個重要宗教的重要人物:在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中都是重要的先知。
穆罕默德不是神,是最後的先知,被尊為「聖」是很恰當的,稱穆聖符合其角色性質,很合宜。
亞伯拉罕要獻祭其子給上帝,這在一神信仰中是很重要的,在中文中再轉化稱為à忠孝節。
全世界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國家,是印尼。全國一億人口中,有九千萬是穆斯林。
中國有二千三百多萬穆斯林,漢人有12億,所以佔的比例很低。但少數民族中穆斯林佔了1/5。
最早泉州是傳播伊斯蘭的重要門戶。
唐宋時從海上來。泉州、杭州、文獻記載上都有清真寺建築。
唐代長安城內為何沒有清真寺建築? 一直很好奇。後來和研究粟特人(昭武九姓)的學者交流,粟特人擅經商,幾乎壟斷絲綢之路的生意。或許是因此,伊斯蘭沒有從陸路入長安,而是在海上進泉州。
日本在台的舊慣調查資料中,詳細記載宗教信仰,但也看不到穆斯林。
二戰後來台的中國移民中,山東、江蘇、河南等地來的穆斯林,大多是社會經濟地位較高的,西北馬姓的才比較底層。
從雲南移至東南亞泰緬來的,今桃園龍崗、中壢一帶聚居,力量比較強大。
伊斯蘭國家中的「非主體性」穆斯林:如庫德族。
杭廷頓是學地緣政治學的,解讀蘇聯解體後美國在世界秩序中的定位,自然要對抗的最強大力量是伊斯蘭力量。所以他提出文明衝突論是很合理的。
文明是會衝突的,但互動之間產生的互補與火花也很多。
土庫曼斯坦的國旗最難畫,上有民族最自豪的地毯圖案;利比亞就只是一片綠最好畫。
穆斯林崇尚綠色。許多伊斯蘭國家的國旗上都有綠色。
何梅尼是伊朗什葉派最高領導者,
伊朗二戰後親美,開發石油,巴勒維王室也有腐敗。後來何梅尼回到伊朗,推倒王室。
1989年6月3日,何梅尼過世,按伊斯蘭傳統速葬,一日內要完成喪儀。
911事件,賓拉登的興起,其意義都值得多了解與探討。
1978年伊朗發生革命,同年蘇聯入侵阿富汗。全世界第一個伊斯蘭國家被無神論的共產國家入侵,美國在越南撤兵後在阿富汗找到戰場,訓練賓拉登之輩對抗蘇聯。
蘇聯退兵後,美國不願介入傳統的部落衝突,也不願協助建立現代化的阿富汗,才留下爛攤子。
現今的伊拉克也是如此,美國對其作戰後,才長出畸型的伊斯蘭國。
印度裔英國作家魯西迪及其作品《魔鬼詩篇》,小說內容說穆罕默德有召妓,在何梅尼過世前被下追殺令。
Islamophobia伊斯蘭恐拒情結: Islam + Xenophobia 現正在歐洲擴散,也會持續有更大的後續影響。
二、伊斯蘭在中國:在地化與族群化的雙重意義
域外穆民在中國大範圍的「離散」與「華化」,姓氏中有「阿」此音的特別多
大量的穆斯林來到中國,佛教是傳入中國、不是外來佛教徒入境中國,所以穆斯林會聚居。尤其是蒙古的時代,信得過穆斯林,探馬赤軍,色目人,多是穆斯林,值得蒙人信賴而被倚重。
但為何現今回族遍布各地? 是被蒙古人派駐各地,在交通要衝,在大城要邑,而不是窮山惡水的遍遠山區。多年來都和華夏漢人文明互動,也考科舉,只有信仰為其堅持。
在江南地區有不少中文著作,論述其信仰和華夏漢人生活不牴觸。
伊斯蘭與回---穆民在中國的發展,及其展現下文化變遷、社會適雁與族群認同等三個面向上的多樣性。
中原地區世居數百年的回族穆民,河南等地有一百萬以上。
甘肅,河南,雲南,皆不少。
「回」表音,「清真」表義。
「回」來自古代邊族回紇、回鶻,即今「維吾爾」。
「五族共和」最早不是孫文提出,是立憲派提出,意為「五域共和」。
中國有維族等其他族,所以1950年代中國國務院定調不稱「回教」、回復「伊斯蘭教」的稱呼。
「清真」表示一神教本質,明以後使用的詞。
一貫道道場見過一圖,「五教同源一脈流,教化夷狄息風;聖聖相傳心心授,人人皆」。其中把穆聖畫出來,也誤解了其不是神這件事。
土耳其曾有一幅畫,要繪穆聖,但其臉是空白。
吳宗憲曾說穆聖「祖先吃豬母乳」,為了報恩所以才不吃豬肉。出發點或為善,但引起甚大波瀾。
上方此圖中間下方有犬字邊部首的「回」變,就表示了漢族中心的岐視。
三、「回族」:當代國族意識建構下穆斯林少數民族中的特例
四、中國西北回族穆斯林社會與文化的特微:一個田野民族志的觀察
五、當代新疆問題的節與結
因時間控制不佳,後三節完全無法介紹。
結論一:伊斯蘭在中國一千三百多年了,別再把它當作遠在天邊的少數了。
從田野的觀察中可看出,「回族」這個當代政治意涵下被賦予的身份,已成為說漢語穆斯林群強化其認同機制與建立異群觀的重要憑藉。
原結論二、三,也略去。
最後,還是開放了問答時間。
問:聖戰?
答:譯為英文不是holy way but struggle。
大為發動戰爭,小至個人的奮鬥。不可否認在政教合一的擴張中有許多流血,但為宗教而犧牲的人直接著其血衣入土,其血衣為進天堂的門票。
講者認為伊斯蘭的「博愛」精神不如基督教。但至今「聖戰」仍被西方誤解與濫用了。
歐洲的三十年戰爭,也是荒謬和死傷慘重。任何宗教推至極端主義皆不可取。
「聖戰」一詞現在常被極端主義者綁架。講者也認為其他伊斯蘭信仰的國家沒有制裁伊斯蘭國是令人失望的。
問:今中國基督教有「官方教會」和「地下教會」,伊斯蘭有類似情形嗎?
答:台灣因老蔣與宋美齡為基督徒,所以大量在中國偏遠省分的傳教士來到台灣。中國建國初期將基督教趕出去,現在才搞官方教會,以避免外來勢力難以管理。
基督宗教地下化的現象是中國的國安問題。
伊斯蘭的少數蘇菲派,或達瓦宣教團,很少數的私人宣教,是被禁止的。但沒有基督教地下教會那樣強大的動員力量。
中國為了新疆的特殊情形,連一般伊斯蘭信仰的基本生活實踐都被嚴禁,在甘肅雲南穆民可以做的、在新疆都不行,這是真的「一國兩制」。反而容易走向極端化。
今達賴十四與已過世的班禪十世,都出身青海北部。
當時軍閥馬家為控制藏民與回民,或許有介入運作。都不是拉薩。
現今達賴十四希望有生之年回到西藏,端看北京談判態度。只怕其圓寂後北京官方指定一靈童,印度、台灣、或其他地方也有一靈童,為之後發展造更大變數。
問:「猶太」的犬部首曾有以色列人提出要正名勿岐視,怎解?
答:此稱應無岐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