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17日 星期五

台中街區布局與街道命名的空間歷史變遷


台北的凱達格蘭大道改名時,戴寶村老師搭計程車時跟運將分享,運將表示

「就是那個蔣介石金夭壽那條!
地名一直都與歷史文化和政治甚至霸權都脫不了關係。


 
台中街區布局與街道命名的空間歷史變遷/黃雯娟


一、前言
任教於東華大學台灣文化系的講者從花蓮來到台中。原來是宜蘭人,常接觸到族群的互動。
有關地名沿革,最早先是做台北的研究,後來做台南、再接著是台中。
1920
年是開始改由文官統治的年分,大正九年,台北、台中、台南開始設市由此開始。如今天要講的台中,有很多中國式的地名,跟台北相似,因為一位來自上海的建築師,帶來中國的空間設計。
繼續追查台北的中國式地名的源頭,上海,發現是從英租界開始有中國式的命名。繼續追查後發現香港也有類似例子。


台南是歷史古都,台北是行政中心。那台中呢? 如何定位?
與其他城市相比,講者定為「規劃的城市」。
不是人先進去這個空間、然後建立聚落。台中和花蓮相似,是規劃的城市。

 

舊台中市的位置在現今縣市合併後的西半邊中央,現今的「台中市」還包括到梨山的山區上,空間太寬廣、講者不打算處理。
從歷史發展脈絡與空間位置來看,台中位於台灣地理位置的中間地帶,被視為合理的政治中心地點。
彰化原有縣城,鹿港也有富豪,為何會選擇台中。擇地設治時的考量,還有一項考量是避開舊有勢力盤根錯結的所在。湘軍出身的左宗棠VS淮軍的李鴻章,代表不同派系的政治譜系,劉銘傳即出身淮軍,。
光緒十年(1884)清法戰爭時劉銘傳來台建設,光緒十三年(1887)正式設立台灣省,劉銘傳來台勘察後,確定選擇藍興堡橋仔頭作為台灣省省會,亦為台灣府府治所在。光緒十五年(1889)開始築城,然後最後的政治中心捨棄台中而就台北,使得台中城未完工即停擺。
雖未建城完成,但這一串波折也至少讓台中被看見了。

日本領台後,將台灣民政支部遷至舊省城的考棚,自此台中才成為中部地區的治理中心。今天的重點如下:
1
釐清台中成為中部區城中心的歷史脈絡
2
探討日本規劃的棋盤化街區空間特性與町名命名設計
3
戰後去日本化的地名抹除與符號再造的街名地景重塑



二、清代台中的發展脈絡與省會擇定
台中在拓墾史中地位不顯著,漢人入墾前本區主要為平埔族貓霧捒社BABUSAK的生活場域。
一直到納入清版圖後,康熙年間平埔社番亂起,亂平後聚落又毀。
今嶺東科技大學附近,可見到張國夫人墓。

雍正2(1724)水師提督藍廷珍與張嗣徽合股開墾,立號藍張興庄,包括今舊台中市區、烏日、大里一帶。
雖大墩漸成聚落,但林爽文事變後(1786)遭攻陷,又再度荒廢。

光緒7(1881)閩撨岑毓英深感台灣中路防衛不足,便命台灣兵備道劉璈調查彰化一帶擇一地建城。
劉銘傳延續岑的構想,擇定「橋孜圖」建城設治。

省城範圍在頂橋仔頭到東大墩一帶,築城工程自光緒15(1889)開始。未築完,省會重心北移,台中被擱置。
1895(
明治28)年日軍登台設治,沿用清治原有的三府分界,地方行政區劃為台北、台灣、台南三縣。中部地區的日軍最初原駐彰化,後移至台中後,自此台中成為中部地區的行政中心。
日本治理台灣後,才有「台中」此地名出現。

(清代治台是漢蕃隔離,兩種策略。日治可謂分為三種空間、三種不同策略,西部、東部、山區原住民。)

三、日本殖民下中部區域中心的形成

細閱台中地名
台中街範圍即包含原來的東大墩街、小北下街莊與新莊仔莊,距離最早的「犁頭店」越來越遠。

台中有公館,全台各地有很多個公館,都是地主收租的地方。而且,是漢番交界處,特別是收番租。
番婆,這個地名也在宜蘭、北投、花蓮、彰化鹿港等其他地方出現,是劉銘傳設置的撫番職務之一,專職通譯,似都有拜關公,可再繼續追查研究。
宮北,日治時的地名有「宮」字者,多是有設神社。

 

今日的台中市為縣市合併,若先摒除和平區的山區不論,則大致與1920年規劃的台中州相符。

 

四、街區的棋盤化布局與町區命名
兒玉利國擔任台灣民政支部長任現內,即提出將台中規劃為「同心圓」都市的構想,並以八條輻射狀的道路聯繫市中心及都市邊緣。但水野遵認為,台中市街反對,認為台中要仿效日本或西方做更長遠的規劃而未果。但這是最早的都市計劃。
明治33(1900)年採用巴爾頓和濱田設計的棋盤式街道。

 

昭和19(1935)年新竹台中兩州發生重大地震,便重新建設都市、市區範圍向外擴張。1936畫出的都市計劃是日治時期最後一次都市計劃,後因戰爭而未真正落實。
中華民國政府在中國大陸時期多在戰爭動亂中,缺乏都市規劃的經驗,來台後多繼續沿用原先日治時期留下的都市計劃。

 

日本治下的空間規畫是町目式的,不是街道式的。

1896(明治29)年台中街已有日本人進住,並在公園附近建立日式店鋪,即命名為「新町」或「常盤町」,但剛開始並非官方正式定名。

1913(大正2)年召開地名討論會,經多次官民協調修正,最後共訂了27個町名。
日本人物:大正町、明治町、利國町、木下町、村上町
在地相關:新高町、高京町、綠町、綠川町
其他和風:榮町、錦町、元町、幸町、新富町、寶町、日吉町、旭町、初音町、泰平町、老松町、末廣町、千歲町、相生町、壽町、彌生町、有明町、橘町、若松町、有樂町、東雲町、松山町、曙町…



1916年修正為30町,192631町,增干城町,梅枝町,北岡町,花園町,櫻町等。
町名也沒有非常固定,後來有置換變動。
不若台南或台北,還有保留部分原本的地名;台中的整體風格非常日本化,還有日籍長官批評,應該命名要更台灣在地化才對!


五、戰後地名抹除與街道符號再造
戰後初期行政長官公署接管台灣,就有意識、有系統地抹除日治痕跡。
改正辦法明文載記:紀念日本人物者、伸揚日本國威者、顯明為日本名稱者,予以改正為發揚中華民族精神、宣揚三民主義、紀念國家偉大人物等。
(
二二八後,白崇禧來台安撫,再命名第二波的地名,如逢甲,延平…)
發揚中華民族精神者:一心、大同、格致、大智、中華、居仁、四維、康樂、修身、治家、尊賢、樂業、大勇、振興、大公、正義、仁愛、樂群、篤行、新民、八德路等…
紀念人物:林森、中正、中山、繼光街
在地特色:公園路、環園路、台中路、霧峰路、河墘街、市府路、旱溪街、福音街
另如「大和」村改名為「光復」等,改得非常徹底。

民國63年的改地名辦法,於民89年修改,新增「其他類有特別意義者,而原有道路名稱非有特殊必要,不得更改。」
以致現今促轉會在推轉型正義,卻連各縣市的中山中正路一條都沒動,只是因為大多都是各地區在地最黃金的地段

 

六、結論

道路命名今已與中華民族精神關係不再那麼密切,都市的重劃區整區常會以同一原則整批命名。
如四期重劃多以中國的省分、城市為路名。
五期重劃區開始,多以數字序列。

 

戴寶村老師:

地名應該是在地特色,但台灣多是BE NAMED,被殖民,也被命名
外國的火車站一出來多是在地地名有關的路名。
但台灣,火車站前都是中山或中正,三年前就撰文立論,這早該納入轉型正義的工作範圍。路名可以改,國名也是可以改的
緬甸、斯里蘭卡、都有更改國名,我們的國名也是可以改的。



3 則留言:

  1. 文章中有寫到講者將台中設定為【歸化後的城市】,不知道是否為【規劃後的城市】之誤?

    回覆刪除
    回覆
    1. 感謝您! 好像應該是「規劃」、不是「歸化」才對哦,我來改正。
      甘溫~~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