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9日 星期日

2025書展-看書聽說書

 今年的寒假沒有出去旅行,無心插柳柳橙汁的去了3趟台北國際書展,買書、看書、聽說書、以及看書,特別是有時間餘裕的悠閒接近奢侈的享受著閱讀,意外成為今年年假裡最開心的一件事。

一、聽講座,聽人說書

非常好哇,看展場DM上排的主題廣場和好幾個沙龍、一連多天、每天都講演不斷,真的是文化盛會。
(怎麼都想不透,怎麼會有人認為「文化幣都點來買書不夠多元」之類的理由要刪文化部預算?!
還有,文化部補助平日裡門票能全額抵用買書,超級德政的啊!
只是也因為預算被刪,所以只有「平日」實施,書展最後兩天的周末就沒能享有了。)

我跑的第一場是在二樓會議室的「夢想沙龍」的對談,法律白話文的劉珞亦主持、電視劇集「零日攻擊」製作人和桌遊「2045」的製作發行迷走工作坊負責人對談,地緣衝突題材的文創應用。

平時聽珞亦的法克電台和珞亦不絕節目、喜歡珞亦的直率明白,這次聽他主持對談,更感覺到他的主持功力!

去年看前導片就非常期待這部劇!
製作人表示,原先劇組人員也多持保留態度、但是去年底殺青時給各集不同導演的不同團隊都看了自己的部分影片後,後勤的劇組人員也多為這部作品感到驕傲。
目前後製的進度算是相當順利,今年5月以後就有機會看到了!


看完劇之後,會希望觀眾有什麼改變?
迷走工作坊的桌遊人,會希望玩家想馬上再玩一場! 因為每一次的發展過程和結局都會是不同的,大家可以從這個遊戲來看。

零日:


轉角國陳的編輯七號!
竟然就坐在我的隔壁隔壁,QA時馬上就被珞亦CUE起來提問。
可以這麼近的看到聽到他們、真的不用付錢嗎?!

陳明珠主持的主題廣場對談!
老師們都是聽過但沒見過的,但主持人之前都是在國慶之類的典禮上看到,本人真的比電視上更漂亮我的天啊


帶著包了布書衣的台灣漫遊錄,去給楊双子簽書!




除了大會的DM上有寫的各廣場的講座外,各家出版社自己也安排了好多好多講座。
一不小心路過,就捕獲野生的馬雅人!
本來想問他,公主呢?
結果轉頭就看到大使夫人帶著公主應該是散步過來等把拔下班,畫面意外地變成好美好溫馨!


新書發表簽書會、學校的TED演講講座、加上這次的國際書展,是第3次來找謝東霖老師簽書了!



然後,又是路過就捕獲的野生密察桑!
那時還不知道老師出新書,跟老師道別後、轉頭就在攤位上看到,趕快手刀搶下!


去逛了3天書展,最後一場聽的是馬世芳講狄倫伯的兩本書。

電影和書都還無緣親炙,先存下來,記著。






因為有限的時間、背包容量、以及購買能力和家中藏書空間,只能用手機相機記錄一些目前還不打算買下的有趣的書們:



這本是覺得跟家中某位或許非常契合,為他先畫重點式的拍照留訊息的:




以下是先存起來,或許之後要入手的…









最後,是攤在家裡床上的,去書展前買的、最近在看/看完的書:

這天,在書展買了、背回家的書:

這些,是孩子們幫我背回家的:

看著書們已經很難堆放,還是無法不買書看書的自己,覺得這是一種心靈非常富有的狀態吧!


感恩的日子,謝謝、真的很充實愉快


逐漸荒廢長草了的寫長文的這裡,還是決定在一年一次的生日時留下記錄:
非常感謝身邊的人,我、真的是個很幸運的人。

生日的慶祝活動,從日本千里迢迢帶回來、又急送到手上的大禮包開始!


是高三那年上映的宮崎駿動畫片魔法公主,好友明和說,這手帕上面寫了我的名字,只好帶回來給我了。
那句阿席達卡跟小桑說的話,在關鍵時刻支持了她,也好溫柔的溫暖了我。

這個護身符,是可以貪心的「但使有情皆滿願」的許願池吧!

裡面裝的巧克力完全不重要! 但是這是艾斯、魯夫、還有羅的惡魔果實欸!!!
怎麼可以這麼棒啊!!!

雖然可能會被笑幼稚的各種動畫周邊大禮包之後,是主管上司請助理送我的很有大人感的禮物鋼筆。
春日的嫩綠色,加入我可以日常使用的愛筆行列。實用又令人開心的禮物。


然後,是前幾天跟家人一起路過北車附近的一家便利超商時,忍不住失心瘋買下的漂亮玩具。
作為小汽車來說不算便宜,但拆開看到覺得品質也太精良了!
原先打算一個給兒子、一個我自己留下,但愛不釋手下根本不想分出去…決定當作是自己的生日禮物了!
 

輪子的滑動非常流暢,和精緻的塗裝細節一樣迷人。
兒子雖然多次想把它們A走,但後來還是超好心的主動釋出一個他的公仔展示防塵盒給我裝紅豬的飛機模型,超感人的啊!


孩子小時候的慶生,是一連吃好多次蛋糕、家人同學分批唱生日快樂歌的歡樂熱鬧。
今天收到自己最近訂購的書的包裹,是我一直在收的台漫新書,還有特別訂的某專號的文學雜誌。
閱讀的樂趣,和擁有書的幸福感,這些是踏實感的來源。



今天舅舅從桃園北上、一起來探望媽媽,晚上當然就一起聚餐。
舅跟我一樣,套餐裡心有餘而胃力不足的、都仰賴身邊的青少年協助惜食,都忍不住感嘆真是長大了啊!

連鎖的集團餐廳非常熟練的為來慶生的客人拍合照,作為背景的牆面也很恰如其分的映襯著。


餐後拜領孩子不惜浪擲零用錢為我挑選的禮物,明信片、窗花書籤、還有馬克杯。(合十)


生日適逢周末假日,但偏又有工作、研習、排得滿滿,但家人朋友們總是溫暖包圍著我。
雖然,日前例行的定期檢查時、醫檢師要我趕快安排回診、恐怕又有狀況需要診治…
雖然,今年的聚餐媽媽沒有能和以前一樣、也在我們身邊…
雖然,生活和工作上還有好多待辦事項在跟我招手…

但,不就是
但使有情皆滿願,更從何處著思量?

無感覺的幸福,瑣碎的日常生活,感恩身邊的人們。
謝謝,我的生日和每日,都真的很充實愉快,接下來明天也會繼續努力的。

2024年8月10日 星期六

筆記-電影「戰場日記」及映後座談

 昨晚到景美國中參加了文山社區大學舉辦的夏日人權影展,電影本身主題之外,映後座談請到的劉致昕也是吸引我的同樣重要的理由。



《戰場日記 20 Days in Mariupol》

Mstyslav Chernov|2023|94 min|烏克蘭

《戰場日記》,又譯《馬里烏波爾的二十天》是2023年上映的烏克蘭新聞紀錄片,由烏克蘭記者姆斯季斯拉夫•切爾諾夫執導,講述了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車爾諾夫於2022年2月至3月期間,攜美聯社及美國公共廣播公司《前線》節目組的攝製組深入烏克蘭頓內茨克州第二大城市馬里烏波爾,記錄當地在俄軍圍困下的20天。電影於2023年1月20日在日舞影展全球首映,拿下電影節的世界紀錄電影競賽單元最佳紀錄片。

電影也被選為烏克蘭角逐第96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國際影片獎的作品,入選12月公布的短名單,最終奪得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影片還入選第95屆國家評論協會獎年度五佳紀錄片。


在經過白天其實也是一整天的研習課程後,必須誠實承認,紀錄片播放過程中我打瞌睡了好幾次。

但是,仍然覺得非常衝擊。
影片中沒有炮聲隆隆,新聞上看到的駁火都比這電影裡的多。
但是那些在自宅前哭泣的人,在醫院裡流淚的醫護人員,被記下姓名和年紀的死者,呼,其實好多次沉重到要喘不過氣來,抱著我的背包縮在座椅上但其實不能再更往後退。


之前讀了《真相製造》後就曾想邀請劉致昕到學校裡科會演講,未果。
《烏克蘭不可能的戰爭》成書前,「報導者」派去烏克蘭採訪的報導也都有追,以及他離開報導者後的podcast「不好意思請問一下」也大都有聽。

影片畫面結束後,聽劉致昕說。

劉致昕20240809

 

大部分時間作為記者,曾去到北非再到歐洲小島,以巴之間六座城市,新疆再教育營的人的訪談等,但這些經驗都比不上烏克蘭戰爭的挑戰性。

這場戰爭仍在進行中。

現在烏克蘭的人仍生活在電影中的情形。

開打後訪了約10個月,都在寫相關報導,去了兩趟,一次在邊境,一次進到基輔等等。今天影片地點在馬立波,也有訪過來自當地的幾位烏克蘭人。

 

首先這部片可以提醒大家,記者的重要性。

否則真的有人以為畫面是棚內拍出來的,資訊戰的影響。

 

剛看到的城市,空景等畫面,可看到約有40萬人的、2/3個台北市大的城市,一開打就90%被炸爛。

新聞會關注報導此城市,因為有鋼鐵廠、同時又是海港城市,是烏克蘭的命脈,俄軍動用幾萬人、焦土政策式的一定要拿下。

在如此背景下,想像若你是當地記者,會怎樣?

劉訪問了一位這樣的馬立波當地的女記者,平時報導,戰爭開打後成為這座城市的共筆,整個城市的市民一同記錄戰爭的進行。

開打前地方報採訪了每一位市議員,談是否會開打? 當時已可看出有人被收買了,透露出一些端倪。

開打後,城市的倉庫、水、電等一下就被破壞了,情報很快被掌握,地方報都報導了。

有人記下來,一天內逃離了死神3次,或是一早聞到燒焦味醒來,俄軍的坦克車接近後選擇了兩個路口其中之一的人有了完全不同命運的,等等的戰地下人民經驗的生活故事。

網站上有醫生自承是整座城市最後剩下的最後6位醫生之一,如何在一座醫院被炸後、接收了病患後所有醫生都不得不成為外科醫生的故事,例如正在手術當中一位醫生被轟炸當場死亡,同事無法救他、只能接手手術工作,繼續工作…。

 

影片中有說到,裡頭有人說道,

戰爭像X光一樣讓人變透明,好的人更好、壞的人更壞

城市裡有間諜,有很多接受了資訊戰訊息的人。

一座劇院一度成為避難所,躲了很多人,屋頂外有人寫道「裡頭都是孩子,不要炸這裡」,但劇院後來仍被炸了。

劇院的人有人到地方報的網站上去寫下,劇院的工作人員如何分工照顧及安撫避難的人。投稿的演員用4幕劇的方式記下了,被炸毀前的劇院裡工作人員做了什麼,最後的演職員表上有註記(已死亡)

 

地方報的人,劇院的人,當地的人,都在努力記下當地發生的事,因為如果他們不說不寫,就不會有人記下曾經發生過什麼。

只是這樣,就常收到死亡威脅。俄羅斯人要這地方報的負責人別再寫有的沒的。

沒有害怕的理由,因為不一定會有明天,所以能做多少就做多少。這些文章都成為具體的證據。

如俄軍進入後就會進行封鎖,對要進出的人進行過濾

可能因為身上的一個刺青,可能因為手機裡的一個訊息,可能因為手機的通訊記錄是空白的,可能因為長得不順眼…,就會失去手腳,就會被性侵,就會被做任何事。

 

清洗過後,被佔領被清洗的城市,就會喜迎王師、成為一個全新的超大攝影棚,拍攝「回歸俄羅斯」的歡樂的人們。

老師們首先被抓去學會俄羅斯的課綱,不配合者就會受害。

 

有採訪到開一位救護車到處救人的志工,是名氣很大的射箭運動選手,他用自己的名氣組織救難隊。

他在頭上戴著鏡頭拍攝,如運動選手精進自己一樣、希望精進自己的急救技術。

戰爭開打後就把鏡頭拍攝到的畫面交給電影中的美聯社記者,後來藏在棉條中帶出。

頗富盛名的運動選手,後來果然被俄軍首當其衝的捉走;但也很快被烏克蘭政用交換戰俘的方式換回來。

劉後來在基輔跟射箭選手見面,當時他手還會不時發抖,仍說不能停下來,想要寫書,告訴人們如何在壓力巨大時保持身心靈的健康,如何鍛練保持以面對戰爭在面前。

 

戰爭下的各種面孔,每個人都有可以做的事。

另一位受訪者的媽媽,五六十歲的獨居婦人,在戰爭開打時衝上街頭找軍隊說想要入伍,被拒絕時認為這是性別歧視!
後來找到煮飯的工作,很多人都需要食物之下,很高興看到喝著她煮的熱食的人滿足面情。

 

也看到有地方以季為一期、一般人民以區里為單位,自發性的進行演習,像童軍的野外求生技能,以及有敵軍入侵時的演練。

劉問,這不是國家要做的事嗎?

不是,當地人認為自己最熟悉在地的地形條件,要守護自己住的地方

 

記者看見戰地的痛和殘酷,但也會看到人們為守護所愛時的努力,耀眼到無法忽略。

但那些是只看新聞的人,通常看不到的。

 

就像馬立波一樣,也在布查鎮看見,人和人之間相互扶持的作為。

俄羅斯狙擊手就在家對面開槍,布查的老人仍出門去照顧身心障礙的朋友,去照顧需要照顧的貓咪。

 

看這部電影的大家,不知道是不是有看到,跟你我一樣的人,在自己的位子上散發出的能量。

劉對電影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位美聯社記者自述,希望有一天我女兒問我當時做了什麼時…。

 

QA

在印尼遇到一個做街頭攝影的年輕人,他認為印尼雅加達不會被主流媒體呈現的一面是、真實的雅加達是貧苦的人受著苦難而撐起來的。他後來創了一個假的侯選人,跟自己曾經支持後來失望的政客競選、突顯出真實的荒謬。

記錄者,一直持續去記錄,之後就會知道自己為什麼。不必去問自己為什麼要做這些,就去做。

 

劉很意外今天有這麼多人來看這部電影,烏克蘭的朋友知道的話應該會有點安慰。

照顧好自己的身心,在需要的時候去幫忙身邊的人,就很可以了。

或許先不急著有很大的野心關注世界上的很多很多的事,別忘了雙腳站在地上,太忙著看外面,會沒時間照顧好自己。

 

四千萬人口的烏克蘭,一剛開始只有六千人上戰場,原因是當時國防部長被俄買通了、擁有俄羅斯護照,而這不是單一個案,是一個系統性的買通。

國防上預算被砍、武器銷毀、降低軍人的薪資等,整個國家的國防是被買的。

2014年的廣場革命前,原烏克蘭的總統努力跟歐盟談更開放合作,在遠離親俄的路線後、雖然不能加入歐盟、但可以有更多機會,在簽約的前3天親俄的總統突然宣布說不簽了,然後3天後普丁宣布要給烏一筆貸款。

原先跟歐盟談了多年的商業開放,是符合民主程序的,後來突然被親俄的總統打住,於是人民憤而上街,有了廣場革命,也有鎮壓等。

後來發現穿著烏克蘭制服的特種部隊,其實根本就是俄軍人。

親俄的總統逃跑,大家發現他家裡滿是被收買的奢侈品。

人民幡然醒悟,但也來不及,普丁馬上就入侵克里米亞、烏東頓巴斯。

那以後,也就有國家的國防改革。對此劉離開報導者前有寫過一些國防改革的文章供參。

 

不能沒有記者。可信賴的記者,是需要培養的。

像一位運動選手,他不只是一個個人,他是整個社會有很多條件一起培養出來的。

在台灣為什麼社會不重視記者,劉自己也一直在想。解嚴那一年出生的劉,和台灣的民主一樣年輕,還沒長好、又受到全世界現在新媒體的衝擊。

跟挑牛奶要看日期等訊息一樣,大家要攝取的媒體品牌有什麼成份,跟保養品一樣要花時間認識,要投入時間。

 

普丁說他要去拯救說俄語的人。

所以,其他國家的媒體就會想,烏東的人就比較親俄嗎?

採訪時被烏克蘭人提醒,不要掉入普丁的陷阱,這是一場價值觀的戰爭,不是語言人種二分法的戰爭。

電影中的人好多都在問,這是為什麼? 為什麼我們要受這處罰? 我們做錯了什麼? 劉去採訪時就常被這樣問。

戰爭中的人,不會區分說的是什麼語言,這是基本的人權。

我們想像在台灣生活代表的是什麼意義,社會契約,應該不只是使用的語言符號。

我們對未來的想像,回到人與人之間的對話討論,就會很明白。

要小心不要被顏色符號綁架。

引用妮妃雅在巴黎文化奧運上說的話,像自己身為同志這種需要建構自我認同的族群,更會去思考確認最基本最重視的價值是什麼。

 

我想,台灣就像同志一樣,絕對是需要建構自我認同的族群。
希望我們,能像2014之後的烏克蘭。
公民社會像青鳥高飛、越來越進步。
希望八千公里外身處戰地生活中的遠方的人,戰事儘快落幕,與家人相守,身心安頓。


接下來連續三周都還有電影,連結:

2024文山夏日人權影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