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8日 星期二

筆記:原民傳統領域與原民自治

 這學期社會科會最讓人期待的一場講座,是談原住民傳統領域和原住民自治,迎來超高規格的雙講師陣容!

馬躍.比吼   &  莎瓏.伊斯哈罕布德

馬躍老師用吃素作例子,法律沒有規定辦講座要調查便當吃葷吃素,
但是現在不只是學校機關辦活動會調查,連大學生高中生都知道要調查,所以尊重少數這件事即使法律沒有規定,我們也是在平時生活中就能做得到的,不是嗎?

雖然事實上,今天在座僅有一位茹素的伙伴、「理論上」可以跟大家一起用餐、但卻只能常態性的自己外出購買適合的餐點。
完全體現了,其實我們對團體中的少數,並不是那麼友善。


我們對別人的稱呼,是不是只要別人不喜歡,即使我們沒有惡意,也就是該要改變才對?

像是匈牙利,土著,頭目,開山撫番,如果是用在我們自己身上會不喜歡的,就該改掉。
怎麼改? 當然就是看被稱呼的人自己希望怎麼被稱呼,平時是很簡單的道理,這時也該很簡單就這麼做!

「馬躍」老師的族名mayaw 的意思原來是守護在月亮旁邊的小星星,但是用中文呈現時卻是馬跳躍的畫面。
我們的汽機車牌照上寫的車號可以改,身分證上的名字是不是當然也可以改?
當然可以,只是要不要去做而已!


莎瓏老師,現在是輔仁大影像傳播學系助理教授。

先跟大家分享「palihabasan說故事」,在FB、IG和方格子上都有在持續更新。

Palihabasan說故事 的FB頁面  https://www.facebook.com/Palihabasan


YT上有12年前公視為司馬庫斯拍攝的紀錄片,老師很推薦,4分鐘預告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RoZQWWTx5k


有關於原住民的傳統領域,17世紀之前是整個台灣,然就就變成現在的「原住民保留地」這樣…

南山中學原來應該是誰的傳統領域?
可能是凱達格蘭。

新竹科學園區是誰的傳統領域?
可能是泰雅族。

玉山國家公園是誰的傳統領域?
花蓮有噶瑪蘭人和阿美族,那是屬於誰的傳統領域?
傳統領域可以重疊,以前走錯可能會被砍頭,現在的話在地生活的人也都會知道範圍到哪邊。

傳統領域和自治,目前做得最好的是司馬庫斯。
風災前娜那伊谷也做得很好,但是在災後至今還沒有恢復到原來的狀況。

司馬庫斯在1991年發現神木群後,商機引來部落分崩離析的危機…

可能是因為司馬庫斯只有一個教會、人數不會太多,目前發展出完整的自治,還有薪資和各種福利。



之前我們不知道原住民自治會是什麼樣子,所以原住民部落就先做給我們看。
如果這麼做可以讓台灣更好,讓這片土地更好,讓人和自然的共處更能平衡…
那我們為什麼不呢?

原本原住民沒有「族」的概念,而是以「部落」為單位,一個部落就如同一個國家獨立運作。

土地、海洋、河流都是共同擁有,和今日私有財產制不同。




日本總督府劃出隘勇線,配合統治的住在線內、不配合的在線外



後來劃出「蕃人所要地」的所有權仍為國有,戰後國府改名「山地保留地」現在名為「原住民保留地」。
劃給林務局的有一百多萬公頃,佔全台45%,原民保留地約7%。

戰後樂信瓦旦和高一生提出原民自治的陳情,後被誣指為匪諜叛亂罪,於1954年遭槍決。







宜蘭的泰雅族都是被趕下來的,像賽德克巴萊,霧社事件後強迫遷村。
沒有傳統領域足夠的生活空間,就難以維持傳統的足夠自給的生活。
在城市生活就什麼都需要錢,但是在部落生活就不需要,可以一整天、一直都不用錢。

現在的原住民是沒有自治的能力,在1895年前是可以自治的。
日本政府用蕃人公學校要將原民教育成日本人,戰後國民政府要將原民教化為中華民國人,幾十年下來讓原住民的年輕人失去了原民自治的能力。
原民自治的起點就是要從教育開始,會是數十年的長遠時間大工程

推動原民自治工作的法律學者後來在做的事主要是教育。
因為寫出一部原住民自治法,也很難符合全台所有部落的需求,沒辦法一步到位,還是要培育出更多更多的認同這些想法的人,才能一直持續向前,才能在未來終有一天漸漸實現。


講座結束後趨前跟講師分享心情,其實對於自己是客家人的認同,在語言文化傳承這方面是非常悲觀的。
我自己其實已經接受了未來三十年還是五十年後客語即將死亡的這個趨勢,視為一項「事實」,自己學著講客語、跟家裡小孩講、在學校的客語課上跟學生講,其實都只是想在它真正死絕滅亡前,再溫存一陣,多陪伴一段時間而已。

但是!
為什麼在人數上應該是比客家人還少、比例更低、可能各方面處境更弱勢的原住民,卻能以這種戰鬥的姿態,不是真的拿刀舞棍的跟人拼殺,但是用整個生活和投入生命去推動那個可能要幾十年後才能「慢慢」「漸漸」接近的理想,原住民自治?……

所以其實看著兩位講師的分享,我是很敬佩、也很感動的。

期盼未來,部落裡的孩子能自豪的做一個堂堂正正的原住民,
做一個堂堂正正的布農人,一個堂堂正正的賽德克巴萊,一個堂堂正正的達悟…

但願我們也都能落實在土地上的生活,從每天的生活裡實踐認同與文化,能不卑不亢的
做一個堂堂正正的客家人。


2023年11月24日 星期五

筆記:民主的滋味--用食物來講一個人權故事

 板中的黃惠貞老師和黃文儀老師,合作了高中生的理性感性廚房課程和出版了一本書,也和人權中心的老師一同出了《民主的滋味》。


不是新書發表,但是是用食物來分享書和故事!
這一場不只是實體的現場講座,而且可以吃到實體的食物!



為了拓展人權的議題和教育,幾年前2019在人權日擺攤時用食物來介紹韓國的光州事件民主運動以及台灣的街頭抗爭,那次烤香腸大受歡迎,也有了後來後續更多食物串連起人權故事並且出書的計劃。

惠貞老師:不只有食物的「民主的滋味」,還有拼歌歡唱的「自由的迴聲」哦!!!!

文儀老師:食物可以引起更多的共鳴,但是這些食物在製備烹煮時,卻是很辛酸沉重的。


有,真的有很沉重。

之前讀這本書時,故事大多都已經熟悉,所以特別細讀食譜,那個魷魚粥,根本不是只有魷魚,滿滿的蝦米、干貝、肉絲、最後加一堆芹菜珠,香味之濃郁,豐厚美味到不行,但是在講座開始前盛碗嚐新時,卻是一吃入口就有點泫然欲泣的鼻子酸酸的感覺。



民主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是前行者犧牲才換來的。
戰後的白恐受難者之外,往前推到日治時期開始有現代國家社會的概念時、開始有人民以公民身分跟國家對話。
於是,書中架構先以不同的月分事件寫出食物的人權故事,於是有228的3月魷魚粥,試圖用不要太長的篇幅3000字左右呈現,但後來寫到劉自然的美式總匯三明治還是長達6000字了。

寫文章選材時,很希望能顧及各族群的菜色,也符合真實歷史記錄中出現的菜色。
因為作者群老師中沒有真正的客家人,雖然曾試圖想呈現1895乙未年抗日的客家義民,但也希望不要為了寫書而去杜撰。
雷震案那篇,就寫了他被捕入獄那天中午和女兒吃了一碗江浙人日常的蔥開煨麵。
而丁窈宨入獄時懷有身孕,但在獄中產子時待遇極差、恐怕是沒吃到一碗月內的麻油雞滋補身體,所以書中是以施文環的故事來說。

山東煙台中學案的校長為保護學生不要被強迫入伍當兵、抗爭犧牲了,校長夫人在喪夫的情況下還努力拉拔撫養大了六個學生,就在物資缺乏的情況下用滷黃豆給孩子們補充蛋白質。
這一篇因為篇幅而未收入目前出版的書裡,文儀老師還為此寫了一首詩。




王鼎鈞先生自己的弟弟妹妹就是這個澎湖713事件的當事人,其實充分呈現了外省人在台灣全體人口所佔比例不高、但在白恐當中被捕受難者卻接近一半、所以其實比起本省人外省人受難的比例是非常高的!


文儀老師自己之前沒有煮過魷魚粥,所以要怎麼煮出這一鍋粥,努力向歷史中挖掘復原。
那時是春天還有點寒冷的3月初,可能也沒有很充分的時間,所以可能會是比較快速做出的餐點。

其實228事件發生在剛過完年沒多久,考證那年的春天非常寒冷,日常生活的情境很可能是剛過完年、還剩下些過年的食材,很快處理過後,煮進粥裡,用來招待到家裡的客人。

我們常看到的歷史敘事多是家國大事,而日常的庶民生活,尤其是女性在廚房裡餐桌上生活的歷史卻常被忽略。
尤其李律師的家屬,其夫人堅持煮了六十餘年的魷魚粥,這是女性用來思念和控訴的方式。
男性參與的家破人亡的歷史事件,事後都是女性一背扛起那個破了的家,那些還在的人。

文儀老師今天煮的魷魚粥,是沒有泡發、而是稍微用火烤過後有香味、但需要稍微費力咀嚼的口感,因為這一碗粥應該不是能稀哩呼嚕輕易喝下的。

520事件過去了超過35年,那時的農民上街頭,是因為經濟發展下農業被犧牲了,希望政府重視農業,但我們到今年才終於有了農業部!

520農民運動當年的台北街頭的大白菜是用來丟擲的,事件中沒有一項確實的菜色,文儀老師努力想到農村裡「粗食細作」的用白菜做了這道「西魯肉」。
現在有些餐廳裡西魯肉還放了龍蝦,但當年農村怎麼可能會放龍蝦! 是用蝦米!
雖然沒有大魚大肉,但是一定會放進蛋酥,而且必須是鴨蛋酥,煮出濃郁豐厚的香味!

這些菜色,經過仔細考證,但是其實歷史也是有其空隙,現在的歷史書寫,努力補上這些地方。
那個魷魚粥的魷魚用烤的,那個台北其實不常能吃到道地口味的白菜「西魯肉」,就是這些努力。


戰後台灣的歷史一直是親美的,曾經有統治者之子可能疑美立場發動反美抗爭的劉自然案件,這些事件在台灣也少有學者研究,惠貞老師研究時發現還是香港學者對此才有比較深入的研究。
案件中沒有真的出現總匯三明治,但是老師也是透過學校裡的外籍生才知道國外沒有像台灣有食材這樣豐富的三明治!

三代同堂雞湯是這本書裡算是一道唯一的「發明」的菜色,因為在228當天的林宅血案太過離奇,必須寫下來,所以在取得當事相關人也能諒解、覺得不受冒犯的情況下寫出來。
在爭取民主的路上,大多數國家暴力的災難都是只加諸在個人身上,而此案不只罪及於妻孥、而且還是最最脆弱無辜的老嫗與幼兒,林宅的案件不論在當時或是現在、都是難以想像的。

明天在青島東路上的人權辦桌現場,就有準備「三代同堂雞湯」,是由淡水商工餐飲科的學生,在老師帶領著讀過這本書這篇文章後,帶著感動和感情、師生用專業製備冷凍包裝食品的技術製作成的,作為義賣。


文儀老師最後還想補充的是史明在日本開一家新珍味餐廳支撐台獨路線理想的故事,
因為堅持台獨的政治理念,但是餐廳賣外省口味的花椒香氣濃重的大滷麵,充滿了衝突性。
賣了一輩子大滷麵的史明,對大滷麵不可能沒有感情,這點也呈現了食物的包容性,人和社會的共融。


講座後的QA時間有人提出鄭南榕爭取的100%言論自由,在現在卻被政府監控得更厲害!?

歷史老師:網紅用「抄家」來表達的其實是「炎上」的狀態,這和歷史上真正的抄家如何能比擬!?
而且炎上還能讓網紅的流量更高、還能獲利變現!

不只是「抄家」,甚至是「文革」,或者「納粹」,現在其實常被作為「修辭」來使用,其實絕非過去歷史上,白恐案件中那種真正的「抄家」!


惠貞老師自謙不能自稱為歷史的研究者,自認為是歷史的終生的學徒。學人文社會的學科,不可能沒有立場,但是可以誠實揭露自己的立場,並且分享表達選擇這個立場的理由。當然也不可能寫了書就能洗腦讀者、說服所有人,就像學校裡的歷史學課程也是在教方法,不是給一個簡單的結論。
民主最難能可貴的是溝通對話的可能,這也是這本書出版的初衷。
只要有對話,就能有相互理解的機會。
人可以不一樣,沒有優劣,但同時同場共存。

每一個人的記憶都算數。
台北大空襲帶走了家人的生命,同一天也有人在轟炸時跑上頂樓屋頂歡呼、慶祝日本即將落敗結束統治。
也只有在民主的社會,才能同時容許這些不同的聲音,作者和讀者不同的觀點,陳述更多「自由的迴聲」。
場地主辦者會後分享,自己就是澎湖713事件的遺眷,其舅公就在馬公喪生。
在對話中又再度印證了,每一個人的記憶都算數,每個生命都珍貴獨特。

作為兩位黃老師的鐵桿狂粉,能和偶像合照真是太幸運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