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23日 星期一

感謝愛的流動


平時的生活緊湊忙碌,即使是周末假期也不得好好休息。
總是必須滿足別人的期待。

平時忙著煮飯洗碗家事盯小孩陪小孩,猛地停下來細想時卻覺得,家,對我來說好像很久 以來都不是得以休息、得到溫暖、有愛的地方,就是個必須付出許多要肩負起責任的地方。
There is no room for me.
There is no space nor time belong to me.

最近常在女兒幫忙下感到窩心溫暖的被照顧的溫暖,覺得幸福。
然後發現,原來已經好久了,在家裡都沒有感覺到被愛與被照顧。
我的家人,是一起分擔著生活的人,不是能說出心裡話的人,不是能交換意見、交流討論、討拍取暖、得到支持的人。
他們的想法如何,我通常不能反對,一直都無法討論,當然也沒有人在意我的感受。
然而,幸好,女兒是愛我的,竟然是她照顧我。

女兒做的耶誕花圈。
今年我們是第一次做,興沖沖的,看YOUTUBE上的影片學的,就是一心想要做個「森林系」自然風的,所以採買材料時就想著不要放塑膠的,不要金色的星星還是Merry Christmas的字牌,所以成品就是這樣樸實,但又有我們期待的低調豐盛,滿滿的花果和淡淡的香氣。


 真的很討厭自以為是的長輩,無禮的直接罵我們做的花圈「都沒有紅色,醜死了」,然後加上去他做的塑膠花,說這樣好看多了。
 是在哈囉???


昨天和我親愛的老師碰面,厚著臉皮去拜領她特意為我做的花圈,一起吃頓飯,一起散步,一起上凱道聽金屬搖滾和取暖。
真的好暖。


謝謝我親愛的老師,特意為我手做了這樣美好的禮物。
和我選的同樣是自然的素材,但老師用了非常多的花,果實,宜蘭在地自種的稻穀,在在都有種美好的寓意與祝福。
至於芳香的材料,我們自己也有用到的乾燥尤加利之外,還有肉桂! 超級香的,好喜歡好喜歡!

討人厭的傢伙還問說,家裡大門已經掛了一個,這個多的可以拿去送給鄰居給別人掛?
小孩跟我都熟知,有的老人不只是沒有美感、也真的缺乏判斷力跟不懂得尊重別人。

對我來說,這個花圈,應該沒有比這個更珍貴美好的東西了。
趕緊把小孩書房門板上吊掛的雜物清理了,掛上這個芳香美麗的滿滿祝福。

感謝花圈上頭和這過程中我看到和接受到的滿滿的愛,溫暖,和許多提醒。
提醒了我在家裡感受不到愛、只有看到許多責任,所以孩子雖然得到我的照顧、但也不會容易感受到媽媽的溫暖、柔軟、支持、還有愛。
我會比我之前以為的自己更有能量,更能給值得照顧的人柔軟的心、微笑的眼睛和擁抱吧。
謝謝老師,謝謝我自己,謝謝一切發生的與安排。



2019年12月18日 星期三

想要一個耶誕花圈


《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裡說,你真心想做一件事時,全世界都會幫忙你完成。

今年想要自己做耶誕花圈,原本想去採買材料的內湖花市周六下午打烊了,姐姐改送我們到捷運北門站附近的「後火車站」商圈,果然真的超好逛超好買!
 

好多的燈飾、布置玻璃窗不會留痕跡的靜電貼紙、各種飾品,差點就要買到剁手指、回不了家了!


周日早上到傳統市場買菜,也順道到花店補齊材料--柏樹、雪松、芳香的乾燥尤加利和滿天星這些,下午就跟孩子一起動手做。


手做的過程非常療癒,而且難度也不高、又超有成就感…
實在太享受了,有材料的話真的會想多做幾個!


採買材料時就講好了,我做一個大的、咪米做一個小的,哥哥不想做就不參加。
最後就完成了這樣一大一小的森林系花圈。


哥哥也分一些材料,一邊製做他的精靈寶可夢的森林小屋。
看來這是負責任的寶可夢訓練師會做的事!



最近代導的國279班孩子都很願意陪我玩,今天下午的彈性課剛好有空就一起動手來布置教室!


今天發現,貼窗戶是一件很適合大家一同參與的事!


教室裡一邊就有人自動播放音樂,儼然是開趴來著!
在音樂的陪伴下,數位講桌也漸漸變身。



教室後頭是造型氣球社的三位同學的氣球柱作品,超應景的!
我做的花圈也被很妥適的吊掛起來,一切都超完美的啊~



窗戶裝飾完成。



最後一定要再加上 BLING BLING的LED燈飾啊! 大家一起動手的感覺超棒的!


晚上回家後,也跟咪米一起把她做的小花圈掛到家門上。


過年的中式春聯還在兩旁,中間再吊上耶誕花圈…
不曉得這算是中西合璧、還是不倫不類呢? XD

管他呢,今年的小願望被好好的滿足了。感謝全宇宙的幫忙!
接下來我會認真準備下禮拜的交換禮物的!

2019年12月16日 星期一

筆記-滇緬聚落故事「緬甸街MINGALAR PAR」



MINGALAR PAR「鳴個拉巴」是緬甸話「你好」的意思。


在又冷又下雨的天氣,帶著華新街買的一杯熱奶茶,我來聽滇緬聚落的故事。


緬甸華僑2 楊萬利 MINGALAR PAR緬甸街創辦人

今年國慶典禮上國歌的領唱人, 10歲時隨父母來台。母親是破酥包的高手,傳承家鄉味,創辦了「緬甸街」。


來自緬甸卻不是緬甸人(沒有身分國籍)、在台灣成長也不是台灣人,到底我是誰?

住在台灣2526年,看到身分證時卻被台灣朋友說「原來你不是台灣人啊」;爸爸的祖籍是雲南,自身的名字也來自雲南的族譜,但回去「老家」時又被稱作「台灣來的」…。

漂流三地、都沒有歸屬感? 後來發現,家人在哪裡,哪裡就有歸屬感,就是家。
但是人家問到「你是誰?」時,又難以簡短一句話回答,5分鐘講不完,剛開始覺得沮喪,但後來發現身份認同不再只是單一國籍的連結,大概就像是生母和養母。
所以現在會跟別人說,我是雲南人,也是台灣人,也是緬甸華僑。



來台後搬了4次家,但都離不開華新街。
一方面是因為太多滇緬美食,一方面是家鄉口味背後纏夾不清的故事。

來台後要適應的問題很多,氣溫、食物口味之外,成年人的學歷多不被承認、工作和經濟生存條件都要從零開始,當然是非常辛苦。
小孩在緬甸的華文學校有的使用羅馬拼音、有的是教注音符號,在緬甸一天上2小時華文、其他時間都是教緬文。除了中文程度外,還有「生活」和「數字」的題目,應用題問游泳池長寬深多少、注水速度如何、多久時間會注滿,但剛到台灣的小孩連游泳池都沒看過、不知道什麼叫做注水?!
被老師罵「差勁」也不知道是什麼意思,學業成績不理想,人際互動上也自我邊緣化…。

童年時的創傷沒有被療癒,就一直跟著人格成長。那當時常常一早起來、上學前就一直哭,那之後常常回想起來都還覺得疼痛。過程中還好家庭力量支撐,父母沒有因為學業成績責罵,才能順利成長。


把來自故鄉異地的身分放下、隱藏起來後生活了很多年後,被燦爛時光書店找去當華新街導覽,剛開始覺得離故鄉已遠而心虛,後來對自己家族遷移過程感興趣,就更主動向父母長輩挖掘更多故事。


政府徵求計劃補助時,就嘗試提案了「緬甸街」。

不論用什麼觀點來看華新街,這裡的居民都會熱情的歡迎你「鳴個喇叭」。


文化部經費支持下,開始有完整架構、連結地方、準備發行刊物,而且第二年比第一年做得更大更多,第三年也更繼續擴大。









講者認為自己都認得社區長輩是優勢,但長輩在訪談間聽說是公部門的計劃,卻紛紛表示不感興趣而退避。

後來講者及其團隊決定主動參與地方活動,尤其緬甸人多是虔誠的上座部佛教徒,參與平安祈福法會24小時接力,創造地方連接。

不只是潑水節,原來的佛教活動,斯里蘭卡來的高僧來台封街遊行,都來、都參加。在活動中承攬了攝影記錄的工作位置,活動現場直播上網,給自己一個參與的位置。


緬甸的寺廟有一個功能是普及教育,來台後的寺廟也繼續此社區功能,開設給緬甸移民小朋友的緬文課程。佛堂緬文班上,講者的團隊主動去幫忙老師管理課堂秩序,處理小朋友打架的糾紛,被認為很有用!
緬文老師很用心,上課前先打坐,上完課後帶著唸一段平安經,除了緬文外還有很深厚的文化意涵。


在文化部經費支持下,原本不受社區理解肯定的團隊,因為刊物印製發行、免費發放,讓社區耆老可以理解後,漸漸得到了認同和支持。

刊物創刊號是講者自己母親的故事「包著青春的破酥包」,第二集的題材原本排在比較後面,因為炸物店老板娘打算頂讓店面退休、緊急調整順序進行記錄與報導。刊物發行後老板娘寄回緬甸老家,也得到故鄉家人的認同。


刊物前3集的封面底色剛好是緬甸國旗的用色,是設計團隊的小巧思。
4集開始改版,版面開數變小、各方面都更精緻,因為要開始販售。從緬甸人生活中的一杯奶茶開始,介紹世界奶茶史,還有其實被視為「茶水」的緬甸奶茶和會加入香料的印度如何不同。


因為和社區的關係更加深化,原本不理解的長輩耆老後來開始對講者團隊敲碗、期待下一期的刊物趕緊發行,重視刊物放在店裡給客人看這件事。
原本是句點王的受訪者,後來從被動變成主動,捲動在地的居民、用各自的方式來分享說出自己的故事。


計劃推動到第二年時,盤點資源與成果,串連在地
鄰近學校教師培力研習,徵求推動多元課程教師目前的計劃、困境、以及期待,也為學童五感導覽華新街。塗臉、穿上像圍裙的沙龍、在餐墊上畫出緬甸文化的元素、讓孩子舉辦自己的茶會…。




也有向外舉辦的導覽活動,還有製做每天的長輩早安圖,臉書上的粉絲專頁…,繼續帶著奶茶的書希望踏遍全台灣推廣緬甸街!


QA
泰緬邊境來台的華僑在全台有三大聚居地,分別是新北華新街、桃園中壢龍崗忠貞新村、以及清境農場;
桃園中壢龍崗和清境就是鄧克保的「異域」「孤軍」來台落腳處,兩地的雲南氣味濃厚,華新街這邊則是緬甸氣味濃厚。



下半場的演講是一位退休校長…
滇緬移民的過去、現在、未來  /黃通鎰

尾深麼叫滇,是雲南的簡稱,因為是春秋戰國時有滇池,五白里拿麼長,現在只有一半,中共把滇池填了種稻穀。大家都知道,雲南是中國西南的省分,15個台灣那麼大,跟泰國差不多大,最近20年來隨著中共國力的崛起越來越重要,有10項中國第一,是國家強大的寶庫,省會昆明是亞洲的心臟,東南亞出口的門戶,雲南地位越來越重要…
緬甸南北長2000多公里、非常狹長,最窄處才10餘公里,不像台灣很多山,土地多能利用,面積是19個台灣大。

緬甸是屬人主義,不管住了多少代,只要父母不是緬籍,永遠拿不到緬甸身份。130多個大大小小民族,包括華人,還有現在的羅興亞人,問題是無解的。
全世界公認的貪污嚴重的國家,未來很難有希望。
又想親近西方,又離不開中國,被中國按住脖子,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伊洛瓦底江要建大橋,談了10年建不成,因為擔憂中國會用這橋把軍隊開入緬甸。
後來中國借錢給緬甸,工程師和建材都由中國運來建成。中國方面希望取名為中緬友誼大橋,但緬甸決定用歷史上與中國作戰的將軍名字來命名。
這個國家自尊心很強、甚至有些傲慢…

因為聽不下去,後來就提早撤退回學校嚕~~。



在走向公車站的路上,還遇到了楊萬利小姐演講提到的、獲得店家認同很珍視的「限店內閱讀」「請勿帶走」的雜誌他本人唷!



筆記--沒有槍聲的戰爭:資訊戰

彈指之間聽不見槍聲的資訊戰 沈伯洋


去年九合一大選前後就一直有在網路上看到「資訊戰」,這一環在「亡國感」中是很重要的成分,那個全世界都無法不注意不去小心提防的中國因素,正在「資訊戰」中對台灣狂轟濫炸。

《亡國感的逆襲》書中也有一篇就是台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沈伯洋的演講整理,油管上也有沈伯洋介紹資訊戰的影片。
這個主題要拿來辦理教師研習的話,想來或許會被部分人士認為是敏感議題,但卻是和人權、民主、甚至是國防安全都緊密相關的重要主題!

所以,就有人辦了,我也衝去聽了!



目前資訊戰多指向俄國,據稱他們學習自二戰時的美國。
現在「資訊戰」能力全球首屈一指的是俄羅斯,他若是10分,中國的表現約1-2分。中國有派人去學,但應該是官二代,學得很失敗,中國第一次進攻的目標竟然選了俄羅斯,還被寫進教科書裡作失敗案例。

我國目前應該不需要防備俄羅斯,主要目標應該就是中國的威脅。
根據一個位於瑞典的研究各國民主指數的資料庫,去年公告一項全球境外假新聞攻擊,台灣就是全球被假新聞攻擊最嚴重的國家,胎彎難波萬! 2嚴重的就是被俄羅斯入侵的拉脫維亞,都比台灣好上很多。

於是有外國學者想來台灣研究一下,中國的資訊戰入侵狀況與我國政府防範情形。沒想到卻發現台灣政府完全沒有任何防範措施,之前曾有研究資訊戰的論文是發表於13年前! 於是就由捷克訪台學者來分享他們被俄羅斯入侵與防範的經驗,而台灣完全沒有研究可以發表分享。
台灣人都很習慣被中國「統戰」,但詳細戰法都沒有研究。似乎因為「議題政治敏感」,都沒有學者要研究。

目前講者除了大學教職外,時間都全部投入分析資訊戰的工作。比如說推特和臉書上有關連的帳號,真人帳號彼此間通常會互相追蹤,但機器人假帳號通常只會有單向的追蹤連結、也就是固定發布新聞貼文的源頭,這能被追蹤查出。
但我國不是被國際間普遍承認的國家,所以在和外國交流資料時常常必須繞經民間研究單位等相關組織、再向該國政府取得資料,過程常常很辛苦麻煩。

接下來,大致是介紹第一張圖上的投影片,分析:
中國 -- 輸出數位極權技術(監控技術交朋友,辛巴威、厄瓜多) à破壞民主體制
模式分析說明。

講者自己就有MEET過不少新疆維族人,中國官方稱關押一萬多人,BBC400萬人,講者掌握資料應該是100多集中營、關押大約200-300萬人。維族女性被注射藥物停經,或是強行安排與漢人性交,以滅絕維族。
而西方國家對中國譴責者,在聯合國內還被不少「中國好朋友」國家反譴責,那些就是中國輸出極權監控技術結交來的。

台灣9月分一場挺港遊行,當天稍晚參加遊行的台人臉孔和詳細人名ID個資就被香港一網站肉搜公告,就是因為台灣不少公部門採購到來自中國的監視器材「錄像頭」,可以直接在台灣做他們在中國做的監控的事。
後來講者所屬團隊就先去跟臉書反應,做後續處理,避免該網站被轉貼轉傳。

每天中國駭客攻擊台灣的次數,官方說法是200萬次,但台灣駭客與講者都覺得這是低估的。
資訊戰最基本的就是先偷到個資,竊取得到個資後,再針對各種不同類型的人格發送不同的資訊以影響其行為決定。
所以,最基本可以做的事就是,不要安裝任何中國的APP,它就是會竊得你的個資。
比如說2017年時就可以做到每一部電視劇做出1000個以上的截圖,用偏好行銷的方式,給愛看喜劇的、偏好愛情劇的、不同喜好的人不同的截圖,做到有效的個別喜好行銷
而人的喜好會一直變動,所以會一直不停搜集。而其中最準確的是地圖上的定位,比如說每天都固定移動的軌跡大概就是上班地點,突然有一天去到摩鐵,大概就是偷情外遇。
目前有7成以上的天氣APP都是中國做的,光看名字是根本看不出來的,那個就能掌握你的定位,日常作息全部都被掌握。
講者認為看天氣最好就是看窗戶外面就好,不要再安裝天氣APP!!!


英國脫歐例子已廣為人知,很多人不喜歡土耳其,所以只要一直放土耳其的資訊上網去,就可以達到操作的目標。
在印度也有操作大選的案例,經由資料收集發現最容易被影響的是年輕人、首投族,只要用跳街舞的影片就容易吸引他們,對他們釋放「不要去投票」的訊息,果然就讓保守陣營贏得勝選。
只要影響10%的選民,就可以讓選舉結果翻盤。這是很簡單的道理,不必對全部人發布什麼廣告,只要對特定的少數人進行攻擊,就是資訊戰


有些頻道的影片節目,說出來在座所有聽者都沒聽過,這也就是資訊戰很適合發展的環境,就是不同族群被餵養不同資訊,讓民主社會無法對話,被裂解
「蔡英文跟李登輝有姦情,為他墮胎6次」的影片已經網上流傳2年,有超過300萬次的點閱,主要的來源都是從LINE連結過來的。這些很扯的新聞,在開放性的網路空間像是臉書公開,很快就會被檢舉、闢謠,但封閉性的LINE群組就很難闢謠

希拉蕊在大選時被說是複製人、或是她生重病,這些訊息再和對黑人友善的社團配合,支持歐巴馬、認同黑人者、多支持希拉蕊,後來真的被影響不出來投票,直接影響選舉結果。
孤狗偏自由派,較傾向希拉蕊,就讓搜尋結果前2頁多是希拉蕊正面新聞,這被支持希拉蕊的學者不得不出來表示,這種「潛意識攻擊」是有效的

去年韓國瑜在搜尋引擎上被熱搜,就是被登記來自馬來西亞的網軍機器人和內容農場洗到前2頁的。通常孤狗搜尋會晚於現實事件,但去年就是異常的搜尋早於新聞,真的就對新聞有很大的影響。


接下來這個座標是講者自己分析畫出來的,X軸左方是政治傾向,右方是經濟傾向,Y軸上方是中央、下方是地方個別性的。



從圖的左上方,中共國家級別的對台統戰/資訊戰部門開始談。

統戰部,解放軍,共青團,國台辦,中宣部,這些中國官方單位有個特色是各自作戰、各自在競爭自己的表現,所以目前丟來台灣這邊的訊息有些彼此衝突、很亂,好險。
中國地方政府很多也在爭取自己的業績表現,所以跟中國中央不同調。但是雖然訊息亂,一個月的500個訊息裡有2個被相信,就會有真實的影響。



有些內容農場,都直接經營一些下游粉專,直接固定用內容農場的文章餵養粉專。這種很基本的資訊戰打法,去年大選非常活躍。
如內容農場「歡享PO新聞」,直接就經營臉書的粉專「華人聊天」,後來粉專直接改名「韓國瑜競選總統後援會」,就是一例。

今年初地方宮廟有一則流傳的謠言,在彰化村里長公開口耳相傳,說「只要跟中國簽和平協議,在台灣存款1000萬新台幣、就會變成人民幣1000萬」,還很多人相信。
不只統促黨,市場裡的外籍配偶,現在K黨的副總統候選人張善政就是長期收中國統戰部的錢往來兩岸之間。

台灣這邊很多媒體,包括大家都知道的館長直播,就有公開說中國要給頭款500萬,要館長還是上街去反紅媒,只要單純罵媒體不要罵中國就好。

這些就是圖表右方,經濟傾向的、收中國的錢幫他們在台灣境內宣傳的各種媒體


圖表的右下方,地方級別的「尋租者」
台灣更多地方的宮廟、村里長、新移民,就是尋租者,經濟利益大過政治傾向,為了媽祖繞境時來經過自己地盤、村里地方旅遊補助等,就是想要賺錢。
大學教授也是,直接擔任中國的對口單位,收集學生的臉書帳號觀察,發現有挺港的、挺法輪功或同情新疆被迫害者,名單上交中國官方稱為「台獨分子名單」。而這樣的大學教授很多,不是特別單獨的個例,人數很多!!

中國甚至在培養台灣YOUTUBER,有些口條不好者唸稿就很容易被發現,一些措詞就是台灣平時口語不會用的,或是上字幕時簡轉繁有一些固定會出錯的字,都可以發現痕跡。

台灣地方宮廟主委,可以收到一年200RMB,真的數額很驚人。
還有在連結中國官方部門和台灣傳播節點的中間代理者,這是在防守台灣資訊戰時要打的。
(就是圖中間Y軸處) 


中國資訊戰不會只打單一方向,會兩個敵對陣營、相反的兩方向同時都攻擊,攻擊蔡英文的同時、也會攻擊韓國瑜,以造成社會的裂解,相互不信任對方。
所以我國的資訊戰,就是要擋下境外的假新聞,讓國內的不同方可以對話,這才是民主

俄羅斯的資訊戰強大到會讓被攻擊方的國內對立到打內戰,還好目前中國還沒有那麼強大。
以此觀點來看,守護台灣最力者,是中間的買辦和詐騙集團。因為收了中國方面的資金後,私吞其中大部分,然後弱弱地推動統戰,這是很不認真的代理人,是台灣之福。

目前資訊戰團隊除了有買資料庫、努力即時揪出傳播攻擊訊息,現在還在繼續和資訊科技的教師合作,收集內容農場文章、丟給機器學習,希望可以做進一步的分析。

講者原本是律師,目前在推動境外代理人影響透明法,受到很大的阻礙,但仍希望明年能通過。努力的目標是仍然捍衛台灣的言論自由,台灣有親中言論是合理的,但要揭露資金來源,就跟網紅接業配要披露是同樣的道理
講者希望不要做到「處罰」、「禁止」,否則剛才分布圖中右下的末端節點就賺不到錢,經濟沒有做好轉型、他們還是需要找錢賺,應該是用民主的方法來處理。

台灣不會是藍綠一樣爛,也不會是藍綠一樣好,有一些小黨存在是民主社會體質比較健康的。

(但是目前已有明確證據證實與中國統戰部合作的某黨副總統侯選人所推薦的投政黨票的那個黨,講者真的建議不要投!)



QA
對中國要做資訊戰的話,其實不必做假新聞,只要丟真的資訊就好! 
因為中國要維穩,就必須回防。
國家以軍事的立場可以造成對岸中國的混亂、換取我國的安全,但民間站在人權的立場來看,是不適當的。

目前台灣民間的「假新聞清潔劑」,有四五個志工很辛苦的在做,到處宣講如何判斷假新聞,主打健康,是內容農場為了點閱而亂傳的,要闢謠、查證、回覆真的很辛苦。

各式各樣的團體都有在推動,但多是剛起步,還很需要更多人、大家一起投入。













記美麗島事件40年


學生都在書上讀過228、戒嚴、美麗島事件,但好像常常覺得距離他們是很遙遠的事?

今年上國二人社班群的專題課時,第一次有學生在看台灣吧談轉型正義的影片時直接問:
「老師,228是什麼? 還有美麗島事件是什麼?」

這麼誠實的承認自己國一歷史課上過的東西全忘光的孩子,真的很少見。
還是之前的孩子只是掩飾得宜、或是比較貼心、不想傷老師的心,其實大家學過的全忘光是常態呢?

距今40年前的12月10日世界人權日,就是發生在高雄的美麗島事件的那天。
為了紀念40年來的民主歷程,上個周末在位於新店的國家人權博物館景美人權園區就辦了兩天的活動:周六是擺攤園遊會和演講座談,周日則有白色恐怖主題音樂會。

周六上午幫國三外考班級上完複習課程、再到辦公室改完作業後,回家路上就提早在我每天都會經過的這個景美人權園區下車,來品嚐一下民主的滋味。


一進到園區裡就看到一整排的攤位,玉山社、前衛這些出版社擺出人權議題與台灣民主化相關的書之外,還有就是林義雄的慈林基金會、陳文成紀念基金會、這些相關單位。今年比較特別的是有看到「人權教育」的高中學科中心台南女中也來擺攤位!

看板上頭的是好些先進老師們從食物開始引導我們回顧台灣和鄰近的韓國與香港爭取民主的故事。


惠貞阿姐引導的真的超棒,據說發想是來自燕琪老師的創意,然後發展成一系列的民主菜單。

如果我們在可以動手實做的課堂上帶孩子們做過這些食品,然後在品嚐這些美食時來說這些人的故事?
像是鄭竹梅的牛奶糖,施水環的麻油雞,想必一邊入口美食,恐怕都會一邊有好多眼淚吧。
以後當孩子們再嚐到這個味道,是不是就會想起來那個故事,也就真的拉近了過去和現在的距離呢?


或者是,如果在各校的園遊會時,我們引導班級一起動手來製備這些食品,攤位上販售的就不會總是千篇一律的乾冰汽水和炸物,
這樣一來,做的學生班級和買來吃的消費者都能感受到那個價值吧!


這些人權教育展示看板上的故事,真的值得好好分享推廣。
也讓我在想,自己下個學期的課堂上,是否也可以來帶學生動手做做看呢?


推動人權教育的老師先進們,之前曾有到韓國交流了解他們轉型正義的經驗,這天也有韓國來的訪客。
看板上的韓國民主運動裡的飯糰故事,不知道韓國朋友看到時會不會覺得溫暖呢?



看到這裡的飯糰和烤馬鈴薯,我還想到香港中文大學和理工大學在暴警圍攻時艱困的分食餅乾與飲水的照片、也有看到民主大廚進到校園幫忙煮飯的報導、以及挺學生的快餐店貼出布告要學生「留一條命來吃窮我」給學生免費供餐的事…

相比之下,2014年318學運裡淇淇的太陽餅,是多麼差勁的官員才會扯出來的事啊。


展板最後一段用民主香腸來作結,我覺得是饒富意義。

民主,真的不是一項完成的任務或抵達了的終點。
它絕對是必須不停前進、一直努力維護、時時警惕省思的動態過程。

民主運動場外的烤香腸攤,就跟我們對民主的認識和抗爭一樣,必須傳承下去。


走向從前的押房「仁愛樓」方向有個人權沙龍的對談,那時與談的是推動學生人權的大學生領袖。
人長得帥氣不說,說話條理分明又邏輯層次清晰有理據,超級有說服力的。
看到這樣優秀的青年,好感動地覺得台灣未來是有希望的啊!

雖然他有到全台各高中校園演講,但他關心的議題似乎很難進到我們學校來推廣?…


這天走進仁愛樓裡,發現從前放封院子有特別的布置…
這些伸長了的手臂就象徵著歷來人們對自由人權的渴望,是嗎?



待到12/10當天,在臉書上看到今日蘋果日報夾報贈送「美麗島紀念專刊」,下午空堂時就衝學校附近的7-11、OK、等5家便利超商,一家一家都賣光光了,後來幾乎不抱希望時竟然就在第5家全家超商買到了!
當然就開心的全都掃貨!



就在世界人權日的這周,帶國二專題課的孩子們到景美人權園區參訪。
看著正青春的他們自在的走在這個曾經是白恐受難者的關押看守所裡,走在那樣晴朗美好的蔚藍天空下,更覺得不知道該怎麼努力為他們守住些什麼、該為他們的未來更用力奮鬥些吧!


這天帶著我的「美麗島復刻紀念專刊」來給學生分享傳閱,也在當年軍法大審的第一法庭裡「到此一遊」式的留下印記。
40年了,我們還在自由民主的路上,也相信我寶愛的「美麗島」旋律會繼續傳唱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