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15日 星期六

民主的向望-1990年代的北高市長選舉

 

羅文嘉

來談親自操刀參與1994年的北高市長選舉,至今已廿餘年,有更長的時間縱深可以觀察討論。

當年1994是首次北高市長直選,當年政黨版圖迥異於今日,藍色鋪天蓋地的大、而綠色非常少數。
DPP有黨內初選的傳統,才能有效處理資源分配的問題。
當時謝長廷和陳水扁都是高票當選的同選區立委,又都有意角逐北市長,在黨內初選就要同時爭取黨內支持、也同時要足夠多的民眾支持,才能勝出,

當時的選舉要講理念,說服民眾,才有可能贏。
謝長廷當時提出的「四大優先」,放到今天來看還是很先進、很有意義的:「台灣優先、文化優先、弱勢優先、環境優先」。
陳水扁主張「市民主義」,不做大工程、多做小工程,要讓市民有感的市政,兩個人都是從下往上的改革路線。
後來陳水扁贏得黨內初選,謝也很有風度,擔任陳的競選總幹事。

對手候選人,趙少康當時是媒體寵兒,那時新黨聲勢很高,能論述的人才不少。
國民黨推出的黃大洲,相對來說沒有太特別的宣傳策略,選舉口號是「台北新象大洲情」,這種口號很KMT。但這句用台語唸起來就會變成「台北親像大蟾蜍」…

當時DPP的形像弱點是「台獨」、「暴力」,選舉場合的氣氛常是悲情。
像金華國中等演講場,音樂「黃昏的故鄉」一放下去,在場群眾之前被壓抑的情感就會很澎湃。
所以,這次的選舉就全力轉化!!
從悲情轉為正向,選舉口號就聚焦成大家印象深刻的「快樂、希望」,這是對城市的願景,也是回歸到個人身上的實踐。
DPP的黨LOGO也改成用四隻手搭在一起,象徵台灣的四大族群,色彩上多用熱情溫暖的橘色。
這樣的大戰略定下來之後,別人怎麼質疑挑戰,都堅定不為所動。
像是政見發表辯論時,趙少康聲嘶力竭的喊中華民國保衛戰,直面質疑阿扁中華民國會滅亡,阿扁也只有笑笑的回一句:「有那麼嚴重嗎?」

之後也找了路寒袖寫了「春天的花蕊」、「台北新故鄉」兩首歌,
也首次嘗試選舉場選在超大的場地--中山足球場,辦成像美式的嘉年華晚會,都是新氣象。


尹立

因為之前韓國瑜說他的文化局長一定要英語好的人才,所以大家不免關心尹立的英文如何?
曾擔任文化局長,今天來現場就要跟大家問候:How are you going?

自己的父親是1949來台的外省第一代,自己是眷村長大的外省第二代,出生在台南水社眷村,在高雄長大,一直到唸大學時在世新接觸到李筱峰老師,發現課堂上所說的和自己從前聽聞到的完全不同,才開始接觸台灣歷史文化,也開始有台灣意識的啟蒙。

從唸大學開始在台北待了十年,回高雄工作後開始對謝長廷的政績有感。包括環境整治,開始有城市的光榮感。
因為從日治代起,一直到90年代,高雄都是全國性的大型重工業聚集之都,即使經濟變好了,也只想當第2個台北:台北有新光三越、高雄就蓋85大樓;台北有101、高雄本來要蓋103、後來沒蓋成才作罷。那時當然都覺得台北好,沒有想要超越台北市。

原來所學和所做的都和政治無關,是做設計工作,被花媽找去,才開始有碰到政治。
對創意城市,有五個主張:
1.創造差異:尊重差異、欣賞獨特性。像是高雄有港口,就是台北沒有的,城市有自己的氣質。
2.創造新意:當時高市文化局有一千多人,是六都中最大的
3.創造情意:高雄各大族群都有,認同在地,才有情感的牽連。
4.創造公益
5.創造生意:經濟發展是一切的基礎,產業能發展賺錢是很重要的


何榮幸

1991年進自由時報,經歷了90年代的選舉。

反對運動要說出有說服力的戰功,像羅文嘉就是有戰功上台者,就鼓舞了年輕人有為者亦若是。

開啟了空間的解嚴。
包括高雄的駁二,也包括了北市總統府前的封街舞會。

包括城市美學都改變,讓大家體會到之前的「中華民國美學」是怎麼回事,是多有事。

這些都一一改變了,才有後來向中央挑戰大位的可能性。

趙少康當年就喊出中華民國保衛戰,當時的社會還沒像今天這樣對立,但可以說從他那時就開啟了至今的社會尖銳對立、族群撕裂、不是選政見政策而是分辨敵我,把地方選舉上綱至國家認同。


簡余晏

現在選舉中最重大的因素,就是中國的境外威脅。
被威脅的、以及選舉的重點,也就是今天的主題:民主。


以前的選舉文宣、政論節目,可以改變選情!

現在呢,則是網紅當道、網路聲量改變政治的時代。



當年這張文宣,是拍了幾百張照片後


曾經有一段時間,政論節目超級紅,
尤其是能上李濤「全民開講」的都會大紅。
有一年是林重謨和秦慧珠在選立委,在那節目上脣槍舌劍你來我往,後來兩個人都高票當選。




















最後用藍蔭鼎這幅畫來作結,此圖是戰後台灣當時需要美國援力、但又不希望美國插手的詭譎氣氛。

QA時間:

Q當年羅文嘉操刀幫阿扁選台北市長時,中南部的年輕人也大受鼓舞與啟發,高中生的課本上貼滿了北市的競選文宣 。
不知道現在陳時中的羅文嘉在哪裡?

羅:觀察選戰是看大的戰略如何架構、再看戰術面如何執行。
當時定調的戰略,都是對那時社會結構觀察分析後所得來的。今年現在進行中的選戰似無此觀察分析,也就沒有看到相對有高度的大戰略。
自己對現今台灣社會的觀察是,最重要的核心是「台灣安全」與「傳承民主」,能做到的話,能有長治久安,也有社會價值。
選舉不是菁英的事,民主是大家都有責任,選民要能分辨什麼是話術,吵得沸沸揚揚的什麼是戰術操作,不要被帶著走。

簡--有關性別的觀察分享:
有人會說,總統都是女的了,女性地方民代人數和比例都有上升,這些都是好事。
但,大家也都看到,女性閣員怎麼那麼少?
政論節目上自己曾經非常憤怒想拍桌飆人,但節目上女性暴怒會挫低收視率,所以螢光幕上的女性都要符合社會期待,像廖筱君,觀點很犀利,但形象一定都一直保持優雅落落大方。
這些都是現實,都需要社會更進步才能改變。
河川水面上會浮著泡沫,但泡沫會消失。希望我們是能讓河水持續前進流動的力量。

何:民主庸俗化是必然的,只是各國國情不同,表現出的細節不同。
今日在分裂得很嚴重的社會中,我們需要高聲呼喊討論抗中保台,但又要避免在這當中造成社會撕裂,即使撕裂是有票的、對選情是有利的。
能做到這樣的人,就可以帶領台灣前進。


主持人魏貽君:
1994年趙少康喊「中華民國保衛戰」,到了1998時為什麼阿扁選輸、馬選上,因為在台上李登輝和馬對答如流「你是哪裡人?」、「新台灣人!」
這個呈現了台灣社會認同典型的遷移,也標誌了時代的改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