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15日 星期六

民主的向望-地方選舉與台灣民主發展

 戴寶村:因應今年年底的選舉,策劃了二二八國家紀念館2樓的展覽,以及今天的論壇。

(2022/10/15 二二八國家紀念館)

吳三連基金會董事長:我家族兩代能見證台灣民主的進展,非常榮幸。

中國為何無法成為民主國家,說是五千年歷史、但其實都在做奴才。在美國看到的中國人,即使呼吸了自由的空氣,但回國後沒有推動政治改革走向民主;而台灣人到美國留學後、返鄉推動民主,這就是最大的不同。

如果將來中國人再來台灣,相信二二八事件會重演,在座都是知識分子,就是他們來會要消滅的一群人。

吳三連基金會史料中心,有很多專家,戴寶村、李筱峰,都是頂尖的學者。

很可惜的是多年來在教育上還無法建立台灣主體性,還無法建立正常化的國家。

最近外省人出身的曹興誠,出資保護台灣,這應該是個重要的象徵,代表國民黨洗腦教育面臨大挑戰。

 

戴寶村:台灣從日本時代就開始追求民主,到現在每一次選舉,都是「民主的向望」,也就是本次展覽與論壇的主題。

基金會一向都辦歷史方面的活動,這次論壇希望能有多一點不同的視角,所以邀請東吳大學政治系的黃秀端教授。黃擔任系主任,有特殊學術成就,現為東吳特聘教授。

黃:主要研究聚焦在立法院,但這次的主題是觀察上很的切入點。



早年威權體制下地方選舉被視為不會挑戰到中央正權,所以可以慢慢累積能量

茉莉花革命為何不能成功,是因為他們不像我們有地方選舉,沒有累積地方能量,一次革命衝擊後無法有後續成就。

地方選舉從省議會開始。

中央民代多年不改選,省議會即成為最高層級的戰舉戰場,早年選舉時非常熱鬧,近年來大家關心的焦點才轉向立法院。

台灣地方選舉從日治時期1935開始,省議會選舉至1998年歷40年。

1921文協成立後全台巡講,盼啟發台人。

1927年成立台灣民眾黨,是為真正的政治團體,黨綱要求制定台灣憲法,維護農工階級使貧富趨於平等。(KP成立的那個真的是對不起原來的這個台灣民眾黨!)
台灣民眾黨1927成立,至1931被解散。

1935年第一次的選舉,只有選出一半的代表,另一半仍由官派,但我不認為它是失敗的,請看投票率達92.6%!

戰後成立行政長官公署,也在民眾期待下辦理選舉。

1946年第一次選出省參議員,雖然是間接選舉,但自我期許高。地點即在現二二八國家館。


議長競爭風波。會場太小的爭議:雖參議員僅30人,但想旁聽的人太多!覺得現今場館空間太小,後來又回歸開會參議員需求不改址。

戰後政經動盪,不久即發生二二八事件。

作為最高層級民代,認為應盡力協調,後來處委會中17人有9名是省參議員。

其中成員,以及地方民代,都有不少人在事件中遇難。

1949後戒嚴,國府遷台,知識分子參與公共事務熱情澆熄,幾近噤聲。

1950後的地方選舉,是為建立外來政權與在地的關連,論述上政權即具正當性,並能與地方派系結合壟斷資源。

政治派系限制在地方,也不會威脅到中央的政權。

黃大學時曾參觀立法院,當時是蔣經國時代。立委上台就是歌功頌德,連蔣經國都說,XX委員你說的都是好話,我沒有什麼好回答的。

也就是當時立院只是橡皮圖章,相較之下,省議會才是真正監督政府時代的地方。







經歷雷震自由中國組黨事件後,省議會結構有些改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