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題目都是一輩子的功課,比起來會考什麼的、而且還是選擇題,簡直是太簡單了吧。
比如說和家人的相處,比如說有如本能的對孩子的愛、以及對父母手足的互動。
處理我父親的後事回家之後,看到孩子們都會更多點耐心。
想到父母與子女能相互陪伴的時間多是有限的,而且誰也不知道將來會如何發展,能多擁抱就要多擁抱,能深呼吸、少罵他兩句,就要更有愛心和耐心對待他們吧。
不是因為想要人奉養,也不擔心自己死後需要孩子來料理後事,畢竟生前契約都買好了。(無誤)
只是會更想要去珍惜高品質的相處。
但是,小孩的外婆在完全未先告知的情形下,把小孩接回外婆家去度假兩天,卻也讓我覺得不甚合理。
當然不是拐騙,小孩一定是歡呼著開心的去外婆家玩,那裡是全天24小時不限時間的3C產品天堂,玩遊戲、看電視和網路影片都完全不設限。
阿婆阿姨當然都是疼愛小孩的。
只是我不懂,那個界限該要畫在哪裡?
周五下班時完全不知道祖孫的玩樂計劃(密謀?!),趕著到學校接社團課下課的小孩,撲空沒接到。
衝去安親班接另一個應該寫完功課的小孩,也沒接到。
打電話問小孩的爸爸也不知道,打給外婆本人也沒跟我說,最後是小孩的奶奶有事先知道、但不曉得沒有人告訴小孩的爸媽。
那找不到小孩時的慌亂,那完全沒有被告知的狀態…
我還沒有釐清,究竟是憤怒多一些、還是被背叛的受傷多一些?
整個周末假期,小孩不在家,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回來。
沒有事先說,問了也不回答。
基於對小孩的愛,這一切都是合理的嗎?
因為不知道小孩什麼時候會回來,想要出門也無法安排。
實在不能理解這是什麼神奇的邏輯。
父母家人,有的一直都很疏離、分開後遙遠到可以彼此拋棄;
有的雖然仍頻繁互動、卻以愛以親情之名可以情緒勒索至此;
究竟這個課題是否有解答? 還是就跟每個生命有其獨一無二的樣貌一樣,沒有一個答案?
平日我較早出門上班、無法送小孩上學,偶爾公假研習之類才有機會多陪一段上學的路程。
上周就是有公假、陪孩子們上學,才看到小孩已有同學等在巷子口、是每天一起上學的好朋友!
驚覺孩子長大得好快,總是超出我的想像。
兒子已經常常不需要我牽手同行了,女兒也跟要好的朋友聊個不停、不需要媽媽陪著上學了。
從孩子還是嬰兒時我就知道,他們需要媽媽照顧,而身為媽媽的我也同樣需要他們,我需要他們對我的需求,完整我自己。
而到了孩子不再依賴需要我的時候,像是斷奶,像是不需要牽手,都是媽媽需要適應,媽媽需要接受孩子們的成長獨立。
就像小學校門口站著的一大群送孩子上學的爸媽,那個捨不得放下的目送的眼光,滿滿是愛和捨不得,也總是要練習微笑著放手吧。
所以,是不是不只是我需要學著接受孩子長大了,孩子的外婆奶奶、疼愛孩子的姑姑阿姨們,其實也都該學著接受這些呢?
孩子夠大了,可以自己洗便當盒,可以幫忙更多的家事了吧。
孩子夠大了,該限制遊戲的時間和約束就寢的時間,不該一直被縱容打破吧。
孩子夠大了,不要總是說「童年只有一次」就各種縱容吃糖吃速食買玩具才對吧…
孩子的媽媽爸爸是孩子的監護人,為孩子做的各種決定都該尊重他們的爸爸媽媽不是嗎…
說到底,問題徵結該又是家庭成員互動的模式、溝通的問題、還有權力關係,而這些又全像是個死結。
而我就只是個窩囊的媽媽,只能再滾到角落去,自己掉眼淚嗎…。
這些真的好難。
與家人的相處這一題,家庭這一考科,我是被當了、還是要再繼續重補修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