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8日 星期五

筆記-台灣人戰爭經歷書寫:從1920街庄在地、島內到島外

 台灣人戰爭經歷書寫:從1920街庄在地、島內到島外/溫振華

 

幾年前參觀了日本廣島原爆的紀念博物館,深有感觸,當時一個便當、一件衣服的展出,都記錄下一個時代的縮影。
一如高雄旗津有台灣老兵的紀念館,這些台灣在地的對戰爭的記憶,應該有更好的保存、也向更多人推廣。

如同前面分享講座的老師,接下來所談的「戰爭記憶」會有重複之處,不同的是會以空間為主軸,地方的、在地的「街庄」,再漸次及於台灣的全島、島內的範圍,最後擴及至島外的空間。

 

一、1920年街庄新行政區在台灣社會發展史上的重要意義

(日本殖民統治體系分析圖表)


從總督府集權與全面控制à人力資源控制à達到增進日本本國經濟利益的目標

 

1920年新設立的底層街庄,形成台灣社會新認同的單位!
大正9(1920)的行政制度改正後,街庄也成為戰爭期間重要動員行政區,戰時體制下運作的重要單位。
透過街庄役場、公學校以及警察駐在所,形成改變台灣社會三個重要的單位。

透過街庄在地、島內以及島外三個空間區域,可以較具體的觀察台人的戰爭經歷。
各街庄有其差別,但也有共同的境遇。
例如烏日有糖廠,亞麻廠等,遂成為美軍轟炸的目標。為了避免被敵軍轟炸,製成的糖會堆放在民宅中,也會有人偷挖破布袋、藉機補充熱量的攝取。

 

戰時嚴格的物資管制最讓人印象深刻
如米穀管制,要把米藏在草堆中避免被發現;雞蛋管制、被警察發現時只要偷塞幾個賄賂一下也可過關。
家裡有鐵欄杆的,在物資缺乏的戰時,也會被拔起上繳。



街庄青年的動員,國民學校畢業後,常要加入街庄的青年學校,於每日下午進行軍事訓練及學科研讀。
另外也要參與街庄役場指派的警防團,防護地方,尤其在後期盟軍空襲時要護衛地方。

 

二、街庄在地的戰爭記憶

台中特色的在地食品「麻薏」,為中彰投區域限定,現在台中有「南屯麻芛文化館」保存記錄相關文化特色。

 

現在的成功嶺以前曾是大肚山競馬場、高爾夫球場,戰時成為台中青年道場,鍛練身體,為戰爭做準備。

 

三、台灣島內的戰爭經歷

(戰時資訊宣傳,剪報)



四、台灣島外的經歷:中國、菲律賓、中南半島及其他

烏日軍醫鄭鴻源在菲律賓的經歷:麻醉等藥品的缺乏…

 

五、終戰回台

戰爭時的「天皇赤子」,戰後卻成為「帝國棄子」

(延伸閱讀溫振華老師〈台灣人的終戰境遇〉,收於《台灣學通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