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櫻花散歌」影片賞析及「我那遙遠的呼喚」緬甸戰場的記錄/李立劭
導演自己以前多拍泰緬邊境「孤軍」主題,或移居清境農場的後人的故事。
此次影片的視角和之前不同。
由日本人,當代的日本年輕世代,來看中國遠征軍和緬甸戰爭的故事。
影片開頭場景:台北忠烈祠,政大東南亞研究中心,
有著老靈魂的日籍來台學生臼谷裕太郎,會唱中華民國國歌,政大校歌,櫻花散歌(同期的櫻花)等,
鏡頭跟著旅行來到日本靖國神社,緬甸遠征軍後人…
再唱起原是中國遠征軍200軍歌的〈義勇軍進行曲〉,〈國際歌〉…
看到敘事完全相反的戰爭/和平紀念碑文,一說緬甸獨立軍很歡迎日軍協助脫離殖民,另一種則說緬甸與英、美、中國一同對抗日本。
領導緬甸獨立建國的翁山將軍,立場的確先與日本合作、後轉為倒戈對抗日本。
緬甸到處都有完整的日本戰友會豎立的紀念碑,反而是中文紀念物極為鮮少,沒有戰後的組織持續努力推動外、和後來緬甸排華風潮或也有關。
所謂「五年級」的導演自謂從小受黨國體系教育長大,後來拍攝紀錄片才重新整理自己對歷史的認知。如果只從中國的視角,就會談「對日抗戰」;若從台灣人的立場,就又不會觸及「緬甸遠征軍」的題材。
很諷刺的是,在緬甸能看到的台人相關紀念物,是日籍台灣軍的慰靈碑。日籍。
我們沒有自己的戰爭歷史敘事,沒有留下台人立場的記錄。
在靖國神社採訪到90餘歲的日本緬甸方面軍遺孀,吐露了多年埋藏的心底感受,還主動抖內包紅包給拍攝團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