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8日 星期五

筆記-「櫻花散歌」及「我那遙遠的呼喚」影片賞析

「櫻花散歌」影片賞析及「我那遙遠的呼喚」緬甸戰場的記錄/李立劭



導演自己以前多拍泰緬邊境「孤軍」主題,或移居清境農場的後人的故事。
此次影片的視角和之前不同。

由日本人,當代的日本年輕世代,來看中國遠征軍和緬甸戰爭的故事。



影片開頭場景:台北忠烈祠,政大東南亞研究中心,

有著老靈魂的日籍來台學生臼谷裕太郎,會唱中華民國國歌,政大校歌,櫻花散歌(同期的櫻花)等,

鏡頭跟著旅行來到日本靖國神社,緬甸遠征軍後人…

再唱起原是中國遠征軍200軍歌的〈義勇軍進行曲〉,〈國際歌〉…

 

看到敘事完全相反的戰爭/和平紀念碑文,一說緬甸獨立軍很歡迎日軍協助脫離殖民,另一種則說緬甸與英、美、中國一同對抗日本。
領導緬甸獨立建國的翁山將軍,立場的確先與日本合作、後轉為倒戈對抗日本。

 

緬甸到處都有完整的日本戰友會豎立的紀念碑,反而是中文紀念物極為鮮少,沒有戰後的組織持續努力推動外、和後來緬甸排華風潮或也有關。


所謂「五年級」的導演自謂從小受黨國體系教育長大,後來拍攝紀錄片才重新整理自己對歷史的認知。如果只從中國的視角,就會談「對日抗戰」;若從台灣人的立場,就又不會觸及「緬甸遠征軍」的題材。
很諷刺的是,在緬甸能看到的台人相關紀念物,是日籍台灣軍的慰靈碑。日籍。
我們沒有自己的戰爭歷史敘事,沒有留下台人立場的記錄。




在靖國神社採訪到90餘歲的日本緬甸方面軍遺孀,吐露了多年埋藏的心底感受,還主動抖內包紅包給拍攝團隊。











中國駐緬甸大使出席光鮮亮麗的紀念活動,戴安瀾將軍,中國遠征軍的光榮。這是現在的中國的視角。


最後播放節慶時歌舞表演緬甸流行歌曲「景頗女孩」,景頗即克欽族,克欽邦,就是現在緬甸內戰的重要地方。
因為導演拍了半天,日本人,中國人,台人,卻其實沒問過,緬甸人自己到底怎麼看在他們家園土地上來來去去的軍隊、戰爭?

拍紀錄片,可能需要找到一個歷史的制高點。
每個人的角度真的截然不同,真的,能找得到歷史的制高點嗎?

 

爬梳歷史,從前就讀官校出身的中華民國軍官,都沒聽到孫立人的名字!
而現在,怎麼能有空間談孫立人的行誼?
或是西元2000年後,才有此可能?

 

現場紀念碑等物,用簡體中文記敘,有人批評,中共與此戰爭有何關係?
但也有云,至少有總比沒有來得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