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安故鄉,魂歸故土/奚浩+蔡金鼎
蔡老師一直很愛讀常民寫下的歷史。
張夢女,原為日本新潟富家千金,嫁來台灣苗栗,寫下遺骨記:
「每次將遺骨送還日本時,像送走一位親人。我的家鄉也曾經有人戰死,我知道那種等待的痛。希望大家記得,在戰後的台灣,有一對夫妻,無論種族或國籍,憑著對生命的敬畏與神的愛,一步步走遍山野,只為將亡靈送回家。」
其夫日本名為野澤六和。
台男曾經的日本名字,後來日女的台灣名字,安靜地表露這裡曾有一段沒有國籍問題(?)的愛情故事。
中國黨說「台灣光復」,但原為日本轄下的如李登輝輩的台人會說「台灣降伏」。
臨濟宗的寶覺禪寺,收存日本人遺骨最完整之處。
每年11月15日寶覺寺慰靈祭,遺骨存於此的日人後人會來祭奠,祈願和平。
台灣戰俘紀念協會,住在新莊的加拿大牧師發起設立,每年11月11日會為曾經的戰俘紀念,用虞美人花。
台灣最大最知名的是位於金瓜石的戰俘營,再次是台中的。
神靖丸紀念展覽室,1945年1月12日的事…(走讀路上、下回分曉)
台灣島築城計畫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積極計劃將台灣建築成不沉的航母、堅固的城,深達地下30米。
吊鐘型機槍堡,位於水拔310公尺高地的大肚山區。
現國軍仍在大肚山有陣地。
大肚山的北段、中段、南段分成三區,南段有日軍飛行場,蔗廍砲陣地,東海大學戰鬥指揮所等;
中段為今日會去參訪走讀的310高地戰鬥指揮所、林厝反空降陣等。
都會公園碉堡、冷戰時防空碉堡既日遺戰鬥指揮所…
奚浩老師原專研拍攝紀錄片,十多年前研究眷村,漸發現有基地處即有眷村,就對台中附近的軍事基地有概括了解。
海風、清水、公館、3102高地、見晴台,大肚山上由北向南排列的5個陣地,是當年日軍戰略上防守美軍登陸的重要防線,若失守即將進入市區的城鎮戰、甚或向中央山脈方向作長期戰鬥。
穿越/凝結—台中眷村的記憶 (2013年拍攝影片)
太平洋戰爭的淬煉,國共內戰的動盪,六十餘年的興衰聚散,凝結出台中眷村的文化與記憶
張本榮,民13年生,曾服役於軍統局,自述1944、45年潛入來台多次…,見到120部卡車駛入地下坑道後引爆炸毀「玉碎」;但此事尚未能查證。
台中清水的信義新村,曾住於此的居民自陳幼時曾走入地下坑道探險,地面常有積水、直至地下20甚至30米深,終點是懸崖。
因具危險性,該地下坑道今已封閉不開放通行,通氣孔也封閉。
日治時期大肚山上曾有4座飛行場,分屬海陸軍。
日人建的碉堡多為吊鐘型,建築頂端是平的多為戰後國府所建。
鋪路行動
1944後美軍反攻漸有成,遂擬定鋪路行動:15萬人打廈門,登台部隊41萬人、預計傷亡4萬人。
海軍派與陸軍派的對抗
MacArthur的童年故事行銷(劇情版)
代價過大/兵力不足(現實版)
至今台灣最接近大規模陸地戰的時刻
à流傳版本是麥克阿瑟說服羅斯福總統,自己在馬尼拉長大、想要回去故鄉。但實際上是美軍反攻的跳島都死傷慘重,也勻撥不出55萬人進行上述的台海作戰計劃。
二戰時雷達未若今日發達,飛行員需依地形辨識,大甲溪出海口是重要的識別位置。
會被戰為戰鬥指揮所的地點,今日來看都是景觀佳、適合看風景之處。
戰鬥指揮所,走道H型展開。混疑土造的大床現不是給人睡的,之前探勘時盤據一大蛇,地下陰涼的溫度真的很適合蛇居。
和金門的地下坑道差別在使用了許多卵石。
目前實地觀測應無法駛入120台卡車,頂多2台就塞滿了。
清泉崗機場內的反空降碉堡
有下挖建造深入地底的坑道,磚砌得細密穩固,還有寢室,還可再深入,三點一線能連起來的碉堡群陣地。
今日都是觀景勝地的據點,也曾有民代想OT出去經營咖啡店,但當年是計劃連接起交織的火網。
當年的大肚山陣地,未完全完成、即終戰。
若有全數建成,會變成地下迷宮坑道群,有如金門。
日軍自太平洋戰爭累積下的坑道戰經驗,發揮在台中大肚山下,最後集大成在金門的坑道群。
國府軍隊是在一馬平川的中國大陸平原戰,完全不會坑道戰法。
翟山坑道是船可航行駛入的,馬山,天坑,蔚為壯觀。
若非日本白團,原名富田直亮的白鴻亮設計指揮建造金門坑道,可說金門絕對守不住823的砲擊。
台灣並非孤立無援。
看海峽之寬,原先無人能想到金門能被守住,而因為台灣和日本,中華民國守住金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