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17日 星期五

台中市百年歷史


台中市百年歷史      /  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典藏組陳靜寬

 

講者身為台中人,一直關心台中事,在意生養自己的土地。
小學時常騎腳踏車來霧峰宮保第,但當時還在戒嚴,有接觸在地文化,但不知其所以然,很後來才知道這裡是個厲害的地方。

最近搭台中的公車、聽到地名廣播讓她有感。要說到地名,用國語才會說「台中路」等街道路名,若使用台語的話還是會習慣使用地名來稱呼。交通工具上的台語地名播報,照著字面唸的地名,在地阿媽應該是會聽不懂的,徒具形式而已,非常讓人遺憾。


台中市躍升第二大都市

以人口而言台中規模不容小覷,但相對於政治中樞的台北、府城古都的台南,台中要以何特色自傲自居? 值得思考。




城市發展的條件,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建省背景前一堂課已提及,不再贅述。
光緒15年開始規劃的省城範圍,自頂橋仔頭至東大墩街一帶,面積有375甲。
土地來源為吳鑾旂與霧峰林家,另城北與西門外有12甲的抄封田。


台南府城發展已久,絕對無法讓劉銘傳能大刀闊斧的新建城邑機構,到現今台南市區還是有很多路曲折窄小,可見一斑。

 

八門四樓,衙署廟宇
1899
年的寫真帖內有拍攝到一部分未完成的城牆。
在當時所建的省城,僅有完成考棚、衙署、文廟、城隍及部分的城垣。
今台中公園有保留一小部分城樓與牌匾。

劉銘傳原計劃等到鐵路築到橋孜圖後,才有餘力辦省城的各項城工,而且才方便運料。但台灣鐵路本由商辦,後因陪累不堪,改由官辦,又因財用在督辦海防與巢番已告匱乏,鐵路只築到新竹,台中築城工事便無法繼續。
劉銘傳於光緒17(1891)3月去職,由邵友濂繼任。
光緒20(1894)年邵奏請省城遷移至台北。

 

1911年梁啟超前來台中遊覽中,寫下:
蕩蕩台中府,當年第一州。桑麻隨地有,城郭入天浮。
江晚魚龍寂,霜飛草木秋。斜陽殘堞在,莫上大墩頭。

 

省城建設的意義
建省之初劉銘傳分全台為三府,打破了長久以來以台南為政治重心的局勢
台中取代彰化成為中部的政治中心,台中成為附近聚落與市集的交通樞紐

台南市內尤其是中西區,三五步就一座廟,而且都是時間非常悠久的廟。
而台中就無此風景,由此可看出台中多是外地移居入住的。

日人統治體系的建立
台中縣à台中廳à台中州,
至此也以台中街八中心設台中市,包括周圍的九村莊,公館、頂橋仔頭、番婆等
大正九年(1920)徵稿市徽,沿用至戰後許久,近年才更換。



都市規劃:享受日光浴的市街
從兒玉利國的同心圓,到巴爾頓與濱野彌四郎的方型格子狀
引入都市計劃的同時也配合溪流方向設計,要讓陽光能充分遍照各地,這是基於公共衛生的考量。
日人也帶給台灣重視衛生的習慣,已成為台灣的文化。(不是中國的文化!)

 

1908年西部縱貫鐵路通車,於台中公園舉行全線通車大典,給予市區改正的大好機會,也藉此將道路重新鋪設。
1920(
大正9)年台中街改稱為台中市,原有市區擴展成四百萬坪,後再隨經濟發展逐步擴大市區範圍。

從許多老照片觀之,可理解為何台中被稱為「小京都」。
因為沒有過去的包衭,所以可以大刀闊斧的建造成一座嶄新的城市,美麗的新都市。
(
台灣史列入學校課程是這個世紀的事,現今四十歲以上的世代對台灣過去的理解的斷裂也空白的,講者的姐姐還以為二戰時台灣的空襲是日本來轟炸的。)
從照片中可以更認識當時的台灣社會與風景,例如街道上的人車都是靠左通行的,跟現今去日本旅遊時經驗到的一樣。
綠川、柳川,京都風情
1903年陸續將河道截彎取直,大力整治,綠川原稱新盛溪。1913年台灣總督佐久間左馬太來台中參加祭典時見到此地美景,大加讚賞而命名綠川。



講者的童年少年時期,綠川都是污水、滿是惡臭。現在整治後改造重生,成為在地人願向來訪友人推薦分享的美麗景點。

行政空間
台中廳官舍設置在幸町,座落在原清代考棚廳舍範圍內,1913開始施工,至1920年後台中廳官舍改為台中州廳舍,是一棟西式建築風格的建築,戰後台中市政府仍沿用作為辦公處所。
台南的舊市區裡,台南州廳的建築物四周一棟一棟日治時期的官方行政空間現多改為博物館的展示空間,保留了歷史的空間,也打開面向公眾的空間。
身處台中市區的城市空間內,外來訪客在街道上行走,不只是指標地名招牌需要改進、其實更重要的是很難連結此地過去的歷史,無法辨認此地與其他地方的不同,也難凝聚在地人的認同。


台中警察署,今日仍在。
台中刑務所武德殿,有保留下來。
台中放送局,有保留,明天會去拜訪。
台中神社,今已不存。日前有人計劃重建,原址復原。講者並不認同,雖然是古蹟復原,但每座建築都有其被記憶的重要性與代表的意義,復原神社有何意義? 值得思考與討論。

鐵路通車後,台灣中部的農產品如香蕉、相橘等果物在此地集散,再輸送至南北兩大港口外銷。

台中第二市場,早期是果菜、魚販集散地,因缺乏管理造成環境衛生的問題。
評估後發現經營市場有豐厚利潤,最後台中廳決定蓋台中街市場,後來也設置第二市場,都是隨著人口聚集與移動而發展。
市場位置選擇,原為廢墓地,建設前請來數十名僧人,施捨餓鬼、改名為富貴街。
(
所以建議大家買房子要看老地圖,尤其像台南這種老城市,以前的土地用途一定要看清楚才行)

整個市區整體規劃,每一區都有其鄰近的市場,一直建造到第五市場,講者最常去吃早餐的市場。
市場內部規劃大致相同,肉類、魚類、蔬菜分別不同區域,市場本身都是紅磚建造。


第一家行動咖啡館設立在台中公園內。
公立娛樂館專為放映電影的戲院,還有樂舞台、天外天劇場。
天外天劇場於2015年被台中市文化局決議「不指定、不登錄」為任何文資身分,建築本體更多次遭逢破壞與拆除,2020年雖正式被判定可重新獲得文資價值審議的資格,卻於3月再次獲得「不指定、不登錄」的認證。

 

觀光產業
發展的背景:日治後近代觀光業發展的要素,除政治安定、衛生良好、鐵道修築這些背景條件外,也需要在地行銷。
1899
年石川源一郎已出版「台灣名所寫真帖」介紹台灣景點。
1908
年出版的「台灣鐵道名所案內」(旅遊指南)介紹台中車站附近可遊覽景點有商品陳列館、台中公園、台中市場等。台中公園被形容「樹木婆娑,泉水清冽…」還有兒玉總督的塑像。
後來新增林氏家廟,香蕉市場等。

考慮到這些旅遊指南的招徠對象主要是海外日人,所以就會努力宣傳日人總督在台的政績。



土特產品有許多養老饅頭、羊羹,最後才是大甲藺草製品與蕃人產物。
菓子:台中煎餅、芭蕉煎餅、雪芳堂木瓜糖等。
更有甚者,創作霧社的「人止關的朝櫻」、日月潭的「夕紅葉」等特色羊羹。

 

日人中西竹山台灣一周紀念旅行(1934511-22)
從高千丸抵基隆開始,留下許多紀念章,台中公園湖心亭圖樣的章,台中神社的章,也結合了物產如香蕉,都清晰可見。


接著播放南進台灣影片,台中州廳篇。

現在觀光客來台中,會跟他介紹什麼在地特色呢?
還會介紹香蕉嗎或者珍奶?
台灣文化不是用來賭氣的。
修復的考棚,宮原眼科…

台中,在地人期許成為一座文化的城市。
這是文化協會活動重鎮,對自己要有信心,凝聚共榮感的宜居城市,成為台灣真正的第二大城市。
不管政府如何流水轉換,最重要的是在地的人。

 

戴寶村:
從清代開始浮出水面,完全是個被規劃出來的城市,1908鐵路通車後開始大躍升。
台北市的大安區是蛋黃區,台中也有大安區,身為台中人也要有不輸天龍人的驕傲啦!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