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27日 星期三

研習筆記:媒體識讀下的難民議題—素養導向課程設計


媒體識讀下的難民議題素養導向課程設計工作坊
台師大教育系陳佩英教授+ASK愛思客團隊@Tspace



 在這裡看到很多優秀的先進老師,包括惠貞阿姐,讓有覺得很親切啊~
首先由佩英教授開頭,介紹課程架構和理論基礎,之後就由高中教師接手。

工作坊目標:以難民議題為素材,理解媒體識讀的內涵,了解素養導向課程設計內涵與方法,產出具核心素養之領域課程單元
媒體識讀的5功:
基本能力
核心問題
教學目標
辨別媒體再現
是誰創造了訊息?
1.          理解媒體所製作的內容,是人為的操作,而非自然的發生
2.          能釐清再現真實與現實真實的差異
思辨媒體文本
媒體訊息運用了哪些技術來吸引我的注意?
1.          了解媒體如何設計形象與製造或再現刻版印象
2.          分析媒體想製造的影響
分析媒體組織
他人對這訊息的理解可能有哪些不同?
1.          能分辨不同媒體所呈現內容的立場差異
2.          能比較不同立場的媒體觀點
反思閱聽人
此訊息呈現或省略了什麼樣的生活型態、價值觀或觀點?
1.          洞察媒體背後的意識形態
2.          嘗試創造媒體形象
近用媒體
該訊息如何被傳送出來的?
1.          公民有傳播訊息的主動權,而非能接收媒體訊息
2.          能透過與選擇敵當媒體,表達對公共議題的意見

跨領域:統整取徑的階層
傳統à議題融入à單科混合à多學科à跨學科à超學科
透過問題意識去串連,有清晰的探究線,即使跨不同學科,仍能以學生為中心有效的學習


跨科探究與共備,後勤支援的準備非常充足。
或許我們的課堂上也該給學生更多這樣動手的學習活動,會更有效的活動學習。


因為是工作坊,最後要產出課程,所以先介紹了課程架構。
我用WORD表格畫了半天…
還是拍照下來的原圖比較清楚。

概念通則


概念

課程主題
核心問題
探究線

各領綱學習重點

學習總目標/態度
單元1
單元2
單元3
單元4
核心素養
學習總目標/技能
學習活動
學習活動
學習活動
學習活動
表現任務
學習總目標/認知
學習策略
學習策略
學習策略
學習策略

學習起點
學習評量
學習評量
學習評量
學習評量


 


空間布置:
四角辯論非常不同意/不同意/同意/非常同意
問題1:媒體報導難民新聞都是同情難民的?
問題2:難民的媒體報導內容都是選擇過的?
問題通常都要設計成具挑的,表達後允許被說服者改變位置,主持者引導時注意表示鼓勵肯定會讓聽者/學生想要附和而不敢表示立場意見。

難民的定義
閱讀3種定義,找出何者最寬鬆,三者的關係?
交集為「被迫遷居者」,發展為時序越晚近定義越明確細節,這反映出什麼意義?


媒體識讀,也可稱媒體素養。(培養學生成為網紅?)
媒體,不只是電視電影,課本封面上有哪些圖案?這些設計想傳達什麼訊息?你認為背後是否隱含某種價值觀或意識形態?
l   翰林第4冊封面(地球儀+雷諾瓦畫作+人造衛星)
進步觀/西方中心論/中產階級、資本主義…
如果要置換不同元素,可以什麼代換放入?
l   照片「飢餓的蘇丹」,給人什麼感受? 如果你要為照片命名,會下什麼標題?
(
等待? 下一餐? 女孩的背影?)
l   同一個林少貓,會出現不同形象?
l   鄭成功,誰畫的?為何那麼畫? 雕像的方向? 戲劇中誰扮演他?
現實真實=再現真實?
從上述的林少貓與鄭成功現象,發現了什麼?
抗日的英雄、忠君愛國的帥氣主帥,都是形象正面的主角…
請解釋什麼叫做再現?
再舉一個例子來說明再現?


l   敘利亞內戰中MADAYA MOM的故事被誰? 何時? 為何要創造出來?
作者運用哪些元素,描繪周遭人物與環境?運用哪些符號、意象或刻版印象?
類似黑白攝影的雙色調畫面濾去多餘的繽紛色彩,槍枝說明了戰爭,收音機與殘破建築物表示困窘下想與外界聯絡,人們身體與面部表情都是較無奈無助的。
作者也是漫威英雄的創作者,MADAYA MOM和漫威英雄們有何異同?
漫威英雄們都力量強大,正義感爆表,拯救世界。
MADAYA MOM有什麼特質稱得上是英雄?

l   南海血書
閱讀後有何感受? 上網搜尋後發現了什麼? 如何解釋「南海血書」現象?
誰需要知道難民相關訊息? 誰製造難民?
………


他人對這訊息的理解可能有哪些不同?
二戰結束後的新難民,由事實向評論方向單線排列,或對德國寬容/批判的觀點以鑽石型排列,比較差異:
1.          柏林市內有75%的建築物因遭戰爭轟炸而無法住人
2.          蘇俄士兵強暴東德婦女,作為德國侵略蘇俄的回禮,1945-1946年在蘇俄佔領區出生15-20萬「俄羅斯寶寶」
3.          波茨坦宣言要求境外德裔人口回國,宣稱人口遷移須秉持人道主義
4.          戰後德國通貨膨脹極嚴重,美國煙成為公認的交易媒介
5.          德國人將猶太人關入集營,是因為「平庸的邪惡」
6.          萊茵河上只剩一座橋可通行,以阻止納粹餘燼復燃
7.          納粹的崛起出自於國族的屈辱,與改變現狀的憧憬
8.          紐倫堡大審真的能實現轉型正義嗎?
9.          審判納戰犯是彰顯正義公理

桌上的9張訊息卡片,由參加的老師做兩種不同排列方式的討論與呈現。
1、由事實向評論方向單線排列
2、對德國寬容/批判的觀點以鑽石型排列

第2 種排列結果呈現時,有一張訊息卡片在3組裡分別在完全不同的位置!
這個活動真的超適合課堂動手做!!







訊息呈現或省略了什麼樣的生活型態、價值觀或觀點?
資訊來源à傳播者à訊號à接受者à目的地à再影響
                  á
                 噪音

MADAYA MOM想傳達哪些價值觀?
噪音:普丁/ 土耳其/川普/對庫德族及伊斯蘭國的不理解或不支持者…
接受者:同情者,支持人道主義的教師
再影響:美國民眾接收後,支持美國出兵中東;或美俄及美中關係的政策…

l   乙未年日軍接收台灣,在桃竹苗遇客家人抵抗最烈,詹振、林李成檄文:
第一條大罪:不敬天、不敬神明
第二條大罪:不敬孔子、不惜字紙  ß客家地區多惜字亭
第三條大罪:貪官污吏輕百姓
第四條大罪:不重律法私刑罰
第五條大罪:不顧廉恥同禽獸
第六條大罪:不分善惡逆天意
第七條大罪:日本做事同乞食 ß行政規費、手續費
第八條大罪:放尿要罰錢  ß公共衛生與個人生存
第九條大罪:買賣要抽稅
第十條大罪:台民被迫、奮然起義

為何「放尿要罰錢」能成為抗日的理由?
整體內容如何說服民眾?
(
違反道德、影響經濟生活、醜化日人、強調被害或被剝奪感)
依據第八條的設計理念,請問詹振還可列出哪一項作宣傳、也達到他的目的?
(A
和服 B上學 C生食 D火葬)
檄文與電影「一八九五」海報,何者較有說服力?

l   1895年描述劉永福軍勝日倭的圖文假新聞
資訊來源:市井小民、具書寫能力的士紳
傳播者:台民口耳相傳
訊號:台軍勝利、團結民眾、醜化日軍
噪音:事實上的日軍戰果
接收者:台民
目的地:台灣尚未被佔領處
再影響:吸引更多人加入、造成事實的勝利

該訊息如何被傳送出來的?
MADAYA MOM」為何會被創造出來?
畫出有關的時序圖?
請學生增添或修改MADAYA MOM的形象或故事,並說明想表達的目的與價值。
為何美國ABC要製作漫畫? 若改採其他不同形式的話會有什麼影響?

l   安妮日記
看到這材料,會聯想到什麼顏色符號?
電影也有不同版
想深入探討的文本,用321法:請每個列出文中的3個元素,2個提問,1個隱喻
為什麼「訴說」對安妮來說特別重要?
有機會的話,難民們最喜歡說什麼?
隱喻:「難民像什麼?(失根的蘭花? 囚犯? 活死人?)

l   音樂:
電影「美麗人生」明亮的旋律
電影「辛德勒的名單」小提琴沉鬱的旋律
敘利亞難民仍然在唱的歌

l   媒體上的難民(敘利亞的媽媽),戰爭結束後的新難民(零年德國),不知戰爭結束的難民(李光輝)
維基百科與龍應台所敘述的,內容、脈絡、媒介、立場有何同異?
何種敘述策略較有效?
李光輝與安妮相比,沒有「訴說」,是失語的難民。

l   漢納鄂蘭《極權主義的起源》
一旦遠離家鄉,便成為無家可歸的難民。一旦遠離其國家,則變成為無國籍者,一旦被剝除人權,則成為這地球上無權利的浮渣。…最好的情況,是變成法律所能顧及的異常之物,就是變成一位罪犯。…犯罪的時候才感覺自己和其他人一樣平等,也唯有從犯罪中才能得到法律的保護…他已不再是這地球的浮渣,已有足夠的份量得知所有的法律細節,他已變成一位受人尊重的人物。
問題:
鄂蘭為何說難民是浮渣?
你覺得最好的處置難民的方式?
生活在非聯合國承認之組織的群眾,是否可視作是準難民?

回顧媒體識讀的五個問題後,請說明:歷史是什麼? 一至兩句話。




最後,計劃要產出一門以難民為主題的課程,各組老師提出10個教學點子,組成課程的大水庫,最後進行歸類,留待進階研習時,拿來產出課程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