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0日 星期六

研習筆記--二二八事件的幾個重點/吳密察


二二八事件/吳密察


中學教育都學過此事件,我們真的了解嗎?
如果要使用英文介紹給外國朋友,怎麼說?是意外,還是屠殺,還是什麼?選用的字眼就決定了對此事件的定調,但中文裡仍不清不楚,只用「事件」二字帶過去。希哩呼嚕就呼嚨過去了。
盧溝橋事變,會如果英譯?是意外,還是戰爭?我國不以戰爭稱之,因為國際法上正式的宣戰,交戰國運輸物資的船隻交通工具就可以被敵對國家攻擊;而中華民國在「抗戰」期間從滇緬公路得到英國的物資,不是交戰國的話,日本就不能合理的攻擊了!
這些「眉角」在學校裡沒有時間說,教科書上沒有空間呈現,所以就要用這些課外的講座來補完。

1990年代有些學者進入政府協助處理,希望調查二二八事件不要打假球,不要「兩案並陳、各打五十大板」這種方法呼嚨過去。
吳密察「蔣渭川與二二八事件」(初探)收入『二二八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2)
同樣不是政府的說法,在民間也有不同的聲音,蔣渭川和王添灯就有不同偏重、不同的看法。
所以在研究歷史事件時,先分析材料。有些人有留下材料,有些人沒有。再來一、看是誰留下的材料,二、何時留下的材料。
事件發生當時,各方勢力在運作,有的人想把其他人消滅掉。

當時吳老師正在研究日本殖民地統治政策,如六三法的特殊法域,現都已寫入教科書。
(明治憲法有無施行於台灣?有,只是限於六三法,就不是100%施行。跟中華民國憲法受到動員戡亂和戒嚴體限制,沒有100%施行於台灣,有87分像~)
「台灣人的夢與二二八事件台灣的脫殖民地化」刊於《當代》87(1993/07)
此文撰寫當時能使用的材料不多,但當時老師已把大部分的狀況都寫入了。

幾個重點
l   為何一個緝煙事件會在短期之內引爆全島性的蜂起?
1945年至47年間發生了很多事,累積壓力。
比如說,45815日那天之後,台灣人是戰敗者,還是覺得戰勝了?
大部分的人不是英雄,是善良的平凡人,主要關懷是思考如何度日。不論覺得是戰勝還是戰敗,都知道「管我們的日本人要離開了」,對統治者多少不滿意,對未來會有期待。
二戰後亞非的各殖民地紛紛獨立,歡欣鼓舞。台灣就沒有獨立…
(台灣是光復。好,就算是很高興的光復了,這個又要如何英譯?)
殖民地體制即將抽離,在地的主體性浮現。亞非殖民地各處就是在這氣氛下走向獨立建國,而台灣是迎來一個不名為殖民政府、但其實繼承了殖民統治的政府,而且運作上功能比前那個令人不滿意的日本政府還糟糕。
所以就累積了很多不滿,才會因一個小事件而引爆全島。

l   三月上旬的事態發展
行政長官公署,與地方頭人,合組「處理委員會」。
人民的不滿希望透過此委員會反映、上達天聽;但陳儀是希望利用此委員會把事件平息。

l   處理委員及其內紛
處委員是代理戰爭的戰場,除了原有的地方頭人、行政長官公署外,還有黨部,軍方,更多民間意見,都進入運作。
老師之前寫的文章,比對蔣渭川和軍方的日誌,可以發現即使是蔣渭川這樣的人也被設局。狀況超複雜

l   官民之間的各種派系



l   軍事鎮壓
陳儀向中央請兵,查政府的檔案。
吳師在政府的檔案中找到,陳儀打電報給南京的總統府,人贓俱獲、物證俱全:3/5陳電文上云「曾經要求派兵」,找到了3/2晚上陳就去電要求派兵!
3/3時陳還信誓旦旦向地方頭人承諾和平處理,戒嚴時期老人談起228說陳儀一手請兵、一手安撫以拖延時間的印象是正確的。

3/9軍隊抵台後台人大量死傷,正規軍來的殺傷力非同小可,台人只有可能在日治時期從軍時習得的作戰經驗和倉庫裡取得的少量武器。
軍方大開殺戒,至3月中旬,事態鬧大,中央派白崇禧來台宣慰,事件大致至此平息。

l   清鄉
尚存少部分「奸危份子」,分區進行清查工作,謂「清鄉」。
相關地方檔案保存較好的是在中部地區,台中彰化,去年國史館有出版。
清鄉時要地方政府造名冊,據此抓捕;同時有發布「自新辦法」,把躲起來的人引出自首。其他縣市的沒有留下,但舊台中縣與彰化縣的檔案可以讓我們推論當時各地應都是如此。

l   史料
事件當事人的資料(當時或事後出版、未出版)—蔣渭川的個人記錄資料
官方的調查報告—1947年當時楊亮功和白崇禧的報告
當時國內外的報章報導—1970年代的老師從耆老談話和台大圖書館藏的19473-4月上海英文報紙,發現應是有心人特意留下來的228事件記錄。
(
還有1970年代的三民主義月刊第一篇文章都在批評蔣介石,作者是胡漢民。原來1920年代胡漢民在廣東搞廣東獨立。
中國國民黨裡胡漢民和汪精衛輩分都比蔣介石高,而後來他們都跟蔣不合,這些故事課本都不說。中華民國初年有孫和袁當過總統,之後總統就不見了,再出現的國家領導人是林森擔任國民政府主席,後來最重要的人就是軍事委員長蔣介石,如此敘事其實精神很錯亂。20世紀的中國史,沒有一年是沒有兩個以上的政權存在,但課本都說得好像只有一個政權存在似的。)
官方檔案地方政府有造冊推動清鄉,國營事業如台鹽還有,或許還有發掘的
外國(美國)檔案
蔣渭川在處委會裡如政府的馬前卒,後來被政府找去當官,被很多台灣人視為出賣台灣、以換取利位。為他平反的,是1991年出版的蔣渭川的日記,還有美國領事館報到華盛頓的檔案,3/5陳儀派兵來台消息風傳、蔣渭川寫信給蔣介石,希望阻止派兵行動。
近三十年來的口述當時有參與者的經驗,但也要考慮記憶不清、或是立場與時間的因素

l   史料對照
國防部新聞局掃蕩周報『台灣二二八事變始末記』(1947/03)
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新聞官『台灣省二二八暴動事件報告』
閩台監察使楊亮功、監察委員何漢文「二二八事件調查報告」(1947/04)
柯遠芬『事變十日記』(連載於台灣新生報,1947/4)
蔣渭川『二二八事變始末記』(1991出版)

每份材料都有其被留下來的目的,使其相互對照,相互辯論,更逼近事件真相。
20世紀的歷史哲學家海登懷特說過歷史學的方法就是,綿密的圖書館工作,對人與人組成的社會有普遍的了解。
老師認為理想的歷史教育,不是一本教科書完成所有工作,傳遞知識給學生。可以讓學生了解,歷史是如何被做出來的。
相信來聽一場講座,也不會就可以得到完整的絕對正確的二二八的全面了解,而是希望大家掌握一些重點,繼續去探索。
每個人都有其觀點,運用材料,可以做自己的歷史學家。


老師和一些朋友一起去看過德國中學的歷史課,只選談12個主題的選修課,給學生先讀資料後討論,老師只主持討論對話,完全不講課…。
覺得台灣每跨越一個關卡就要折損一個教育部長,恐怕30年做不到。
老師在25年前就寫成的文章,盼能透過更多對話,討論,前往更多社會實踐。
歷史需要更多閱讀,人權需要思辨,落實。


小學生和他們的家長


開學以來,每天都陪著孩子完成功課。
下班後的家務和孩子加乘之下,實在無法成為戒吼媽,每天都覺得是在修行。

胖寶這學期開始上學校課後的美語課程,每周兩天。
對我來說這個時間開始是恰當的,幼兒園或小一二低年級時我們還在跟每天的國語博鬥,雖然現在也還是國字寫得自由奔放,但不會太早,也不至於太晚吧。


課後老師出的回家作業都是要在LINE群組裡交語音訊息的錄音作業,我們每次都要一起努力很久,才能記起單字的唸法,完成錄音。
還好是星期二、四上課,所以我們大都是在星期三和周末錄音,時間比較充足。剛開始每次都要磨2-3小時才能熟練,想想真的很恐怖,胖寶的壓力也很大,跟媽媽一樣。
後來是有漸入佳境吧,最近的動作快很多,可能不用半小時就可以完成了,孩子也漸漸有自信,希望能保持下去。


平常我一早出門要上班時孩子們還沒換穿校服,我下班後他們都脫掉制服了。
很少看到他們兩個都穿著校服的樣子,猛然一看突然感覺到真的是小學生,學童,不是幼兒了呢。


隨著妹妹也熟悉注音、甚至漸漸識字後,哥哥不管是背乘法、成語、還是課文,妹妹都可以幫忙了。

兩兄妹能一起唸書,真的是超級美好的畫面。
一起寫功課,一起唸故事書,或是我們也曾經有在平日晚上完成功課後一起玩桌遊的,超級無敵美好。


看見孩子的成長,也看到他離開我的背影。
他說,到10歲也還要抱抱,到100歲也還要抱抱。
雖然我仍然能很容易記起他還是個軟嫩的嬰兒時,在我胸口吸吮母乳的情景,但他現在已經跟班上同學組成閃電小隊,漸漸脫離崇拜消防員和清潔隊員的年紀,是個可以獨自去巷口便利超商購物、甚至幫忙帶妹妹一起去上學的中年級小學生了。



總覺得來不及,卻仍然還是要努力把握我們親子相處的時間。
跟孩子親密的時光,只有10年還是12年嗎,剩下的時間不多了,我還是貪心的要每天抱抱,希望可以一直緊緊擁抱到孩子離家的那一天。


研習筆記:台灣民主之路/薛化元


228人權研習營 (硬擠到為高中大學生辦的深耕校園講座,為的是朝聖神級的老師講課)

台灣民主之路/薛化元


百年民主之路,要從日治時期開始談起。
台灣何時成為民主國家?
1997年國際評比,台灣成為人權完全自由的國家,那之後一直在亞洲名列前茅(一方面也是因為鄰國不爭氣,也有學者很意外竟然會贏過日本)

荷西時期,是以獲取商業利益為最主要考量,今日不作討論。此時的重商主義與後來日本的資本主義不同。

殖民母國的統治是為了取得利益,不是為了壓制。
超商內的北海道鮮乳,就是標榜給乳牛好的環境,才有更多乳汁,如出一輒。
近代帝國的統治及於神經末稍,和前近代的清帝國不同,前近代的國家公權力大約僅止於縣治層次,無法達到每個人身上,力有未逮。屏東的林少貓被日本政府招安後仍被捕,這種地方頭人在清代是享有一定空間與權力的,但被日本政府逮捕時身上還帶著日本政府發給的給予特權的文件。台北的土匪陳秋菊,被招安後就搬到大街上,狀況不同。

為殖民統治台灣,日本在台灣需實施特別體制,特別法域,最廣為人知的就是六三法。在日本內地可以民主請願,但在台灣就成了治警事件,雖然明明抗爭內容是一樣的。
梁啟超立憲派,戴季陶是革命派,但同樣認為台灣人不要用武裝抵抗日本,應於體制內追求台人最大利益。
1920年代在日本治下的第一代現代年輕人長大成年,有能力使用現代的知識工具質問,為何日本在台統治與在內地不同?此即翁佳音說的「文裝抗日」,引用日本帝國給予的權利,用來對抗總督府,不是推翻。
既然此時總督府說法是「台島內地文化不同」,年輕人就追求文化上的進步,出現「同化」的口號,
總督府知道其中有鬼,遂於日本伯爵板垣退助來台促成「同化會」離台後,立即取締。
雖然六三法在1907年就名義上廢除了,但是後來的三一法和法三號都是同樣概念,特別法域,所以後來的台人抗爭還是主打「廢除六三法」。

一戰後盛行的「民族自決」(台語小學堂:不是「民族自覺」哦),遂使內地延長主義實現。法三號實施後,內地和台灣仍不完全一樣,只是往「內地延長」方向「發展」而已,台人還是不能投票、不能選舉,就算是被徵召去當兵也是遲至1945年的事。
林呈祿至此提出,成立台灣議會,將被總督府掌控的立法權與財產權收歸。台灣住民沒有在日本居住過,無從比較,台籍菁英比較出差別,遂有殖民地議會設置的請願運動。
議會設置請願運動面對的挑戰,有來自左右方向。
左翼的挑戰,最主要是台灣共產黨,以及左傾後的台灣文化協會。有「民族自覺」的左翼,以謝雪紅為代表,主張要脫離日本的殖民統治。毛澤東曾主張台灣獨立,是因第三國際支持民族的自覺;台灣共產當和日本共產黨,都主張台灣建立共和國。
鹿港辜家和板橋林家,代表右派的反對力量。
台中霧峰林家是支持議會的。
林獻堂和辜顯榮都捐助台中中學校。巴克禮使日軍不殺一人入台南城,辜顯榮在台北城其實做的事一樣,但被指為台奸,值得再三思。李春生派辜去迎接日本人,李被從前政府吹捧肯定,為何李被稱許、辜被臭罵?價值觀宜一致。
親近日本殖民政府的辜顯榮與林熊徵組「有力者大會」,才28人支持;林獻堂就號召「無力者大會」出來酸,數千人響應。
鎮壓或打壓是有的,但不只是殖民統治者與被統治者如此二分,還有更複雜的糾結。

1935年台灣首次有投票,至1937進入戰時體制。
盧溝橋事件發生時,中華民國駐台北的領事館和駐東京的大使館都表示「未進入戰爭狀態」不撤館。
1945815日天皇的玉音放送,是事先錄音的。
舊金山會議簽署和約,才結束「戰爭狀態」。

1945中華民國開始統治台灣,把其在中國的一黨獨大、訓政體制,搬來台灣。
台民讀孫文的三民主義,對國民黨統治有錯誤的理解。
19461月根據政治協商會議制定的12項原則、參考有魁北克那樣自治的加拿大而制定的,不是依照孫文說的那樣。
台籍菁英曾受日本統治、曾向日本抗爭,所以才有228事件的衝突發生。

1947實施動員戡亂,台民沒有感覺,因為處於更大的壓制之下。
1949520日實施戒嚴,是交戰地的戒嚴;同年12月實施戒嚴,才是持續38年的。
政府遷台之初,主張即將反攻大陸,遂一直持續戒嚴的特別體制,使「剎那變成永恆」。

ROC沒有「退出」或「被趕出」UN,而是「中國代表權」被PRC取代。
遂無法「回去」或「再加入」,完全被當作空氣看待。

1960年雷震組反對黨主張台灣民主自由被抓。美國支持台灣民主自由,但不能太快,否則台籍菁英掌握政權,其與中共沒有仇恨,不利於美國的國際布局。
蔣經國很清楚必須有美國支持,才能對抗PRC。但接連發生陳文成案與江南案,蔣才宣布蔣家人不會接班,然後不乾不脆的解嚴。

蔣經國實施戒嚴同時,宣布凍結戒嚴法。因戒嚴法規定,戒嚴期間案件於解嚴後可重新上訴,涉案者得閱卷、會知道當初誰告密。就不用現在促轉會那麼辛苦了。
至李登輝時期才逐步開放。

蔣經國也沒打算全面開放,國會就沒有全面改選。至李登輝時期才結束萬年國會,全面改選。之後也才有總統直選,走向民主之路。


Q:接下來,民主的方向是追求國家正常化?
A:一間屋子再漂亮,不是自己的,還是被人家整間搬走。台灣應努力成為被國際認可的主權獨立國家。
不正常習慣了,不知道什麼叫正常。我國在WTO原來的參加者名稱是「大使」,那是代表國家元首,後來是我國自己改用「代表」,自降層次。
東奧正名不能代表什麼,但那是卑微的一個請求。公投應是一種溫和的表達意見的方式,如果我們連這樣溫和的都沒能做到,如何向別人表示我們的主張?
聯合國裡的代表,也不一定要和國家名字一樣。已有前例。UN憲章裡載有中華民國之名,只是現在由PRC代表。

建國的方式很多種,公投是其中一種,巴西的方式也很獨特。喜樂島公投就算通過,也無法完成獨立建國,還需要其他更多的努力。


原想來聽聽看老師怎麼對高中生講這段台灣民主的歷史,後來發現老師還是沒有講得比較簡單,若我的學生真的報名跑來的話,應該會有知識含量太高的挫折吧。
但是我還是覺得有收穫,存下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