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31日 星期日

變形記

 夏天適合清爽的短髮。

但是每天熱得滿頭大汗需要每天洗頭髮,差不多及肩的長度髮尾又一直亂翹,實在是有點難處理。



解決方案一,網購了據說可快速吹乾頭髮的專業吹風機,應該近日就會來解救吹完頭髮就又滿身大汗、洗澡常像儀式性僅具象徵意義都白洗了的我。

解決方案二,請專業的來動手改造變形。
剪短+燙個向內捲的弧度,應該可以再縮短每天處理頭毛的時間,有效的減少我的煩惱吧。


這兩天到台中看小孩比賽,只有給小孩拍照。
趕在臨走前在比賽場地旁的古蹟,來個觀光客到此一遊照。


是囉,目前變形成這樣。
雖然還是被小孩說像老阿罵(?),但是哼才不管他們,我自己喜歡最重要。
希望這個髮型可以撐過島嶼上漫長到像半年之久的夏天!


2022年7月28日 星期四

合爐,及感想


知道「合爐」是什麼的人,應該都有經歷過家中長輩的離開,也有在家中供祀先祖。

孩子們的奶奶過世一年餘,臨時牌位原先暫寄在佛寺裡,舉行過對年的法事後,再把「香火袋」迎回家中,擇吉日良辰誦經祝禱後與家中歷代祖先牌位「合爐」,從此正式成為祖先的一員,像是位列仙班這樣。

當然這是件大事,早幾日就依照禮儀公司提供的指南在準備。
金紙、香燭之外,供奉的食品比較特別,不是一般祭祖的「三牲」水果這些,而是依照「合爐」有如祖先團聚的「圍爐」概念,要置辦一桌年夜飯的菜色,要煮一鍋飯、要有湯圓、要有過年會拜拜用的發糕和紅圓

於是就在7月這種大熱天裡,東市買駿馬、西市南市北市跑不停的置備用品。
這是跑到碧潭旁的老街上傳統糕餅店去買妥發糕和紅圓後,來個觀光客的到此一遊照。

年菜的部分是小姑訂的,我煮了白飯、湯圓(加了滿滿的桂花)、買糕餅和全新的碗筷。
晚上11點多,師父到家裡來誦經,祭拜,進行儀式。

正好最近課堂上講白話史記,黃帝本紀,上課時就忍不住把當天所見所聞跟學生分享。

史載黃帝有25個兒子,14個有自己姓氏。
但裡頭只有2個名字有記載,是有頭有臉的正宮元配嫘祖生的昌意和玄囂。
那個女性沒有自己的聲音、沒有留下面貌事蹟、甚至沒有留下名字的時代,過去了;
但那種價值觀還在以「傳統」為名有流傳下來哦。

祖先牌位的玻璃盒子原本就是可拆開的,焚香誦經擲筊確認OK後恭敬的把它從供桌上移下來,清掉灰塵,打開來。

那不是我的東西,當天不好拍照記錄,但可以孤狗圖片搜尋「祖先牌位」就能看到很多現成的商品,現在還有電射雕刻的,很多圖片,大概就是那樣。

移開在上面固定用的倒U形的外框,就是「牌位」最核心的部分。
最外面、或者說是最前面,我們看到的是有上漆、很精緻的,代表整體先人的「張家歷代祖先」的牌位。
後面,接著是一疊薄木片,大小接近明信片,上面的文字訊息像傳統直式的名片,中間是名字,最右側是出生年月日時辰,最左側是辭世年月日時辰。
依序看下來,首先是溫骯的爺爺的名字,他沒有來台,應該是孝順的兒子遙祭供奉的;後面一張即是溫骯的先父,過世逾二十餘年;再後面就都是空白的,這天合爐就是讓鰜鰈情深的婆婆寫上去,成為「歷代祖先」之一了。

這個祖先牌位的設計,就是很恰如其份的展現了父系社會的思維啊!

古人說女子出嫁是「于歸」,古裝劇裡會俚俗的說「你生是X家的人、死是X家的鬼」,有些祖傳秘方會「傳媳不傳女」,就是這個意思。
女兒和原生家庭「不是一家人」,而是婚後「有了歸宿」,因為死後會成為夫家的鬼,夫家的祖先之一。

馬的,對這些、看了就覺得超不爽的啊!

那一疊像撲克牌一樣的薄木片,空白的,若按照傳統的遊戲規則,以後就會接著寫上溫骯、溫囝、他們的生卒年和名字。
今天在這裡一起參與祭拜的子孫們,和婆婆感情最緊密的小姑,卻不會放在這裡,而是會跟她的夫家合爐;那個很受奶奶疼愛的孫女、我的女兒咪米,理論上也不會在這個「張家」的體系裡。
而多年來一直想離開這個家的逆媳我,理論上,以後也會放在這裡。

所以,這天參與儀式後對我個人最重要的心得就是,不論生死,以後一定一定要離開這邊!
活的時候同在一個屋簷下生活十多年,就那麼多不自由、那麼多委屈和眼淚、那麼多不能說不能表達的自己,才不要死後還綁在一起哩!!

而且,假如這個家裡的張家長孫,阮囝胖寶,將來不婚、或是不育無子,這個牌位又該如何處置呢?
也是有那麼0.01%的可能,由社會局的社工請來清理獨居老人的遺屋清潔公司服務,把牌位和其他無法回收的非資源垃圾,最終一併送去清運吧?


除了不孝逆媳我以上這些不可說出口的腦中小劇場外,張家長孫也有他的觀察。
「媽媽~ 我發現牌位的設計非常厲害欸!
那些可以活動的部分,沒有關節或樂高那種可以卡住的地方,可是還是密合得很好、也很容易分開,真的很棒!」

看著孩子發光的眼神,我突然有點了解,為什麼以前聽長輩和這天聽誦經的師父都說、平時不要動牌位、只有過農曆年前大掃除時清一下外面的灰就好。
啊不這樣叮嚀的話,小孩為了好玩、整天把祖先牌位拆開來當樂高組合,過世了的祖先寫在木牌上都撐不住吧!!!


跟國中的學生分享對「合爐」的觀察和想法,談到現在多元的價值觀之下,未來一定會發展出有別於傳統的對牌位的處置方式。
不只是我說
「啊我就不想成為一疊撲克牌裡面的一張,不行嗎?」
也有孩子回應
「對呀,說不定已經在撲克牌裡的祖先、也有人比較想去海裡面游泳、或是想到山上看風景呀!」

是呀,這樣多好!
就相忘於江湖,相期邈雲漢吧!


2022年7月27日 星期三

女孩的房間

 這世界上有太多神秘難解的事,即使是自己的小孩,也充滿了無法言說難以理解的人格特質。

比如說,就是那個喜歡擺盤裝飾、不時動手做小手工藝品、應該是很喜歡「美」的女孩,



房間裡卻可以堆滿衣物用品,從衣櫃混亂到桌面、地面。

這其實不是最近的畫面,拍照日期是5月初。
而這時候,其實是已經收拾過的「稍好」的情形,地面上清理過了、床上和地上有路可走。


媽媽的座位,桌子,衣櫃什麼的,從來不曾這樣的,沒有容許過這種混亂無秩序的存在!
那,
是跟誰學的呢?  (嗯…

平時總是都有叫她收拾,但,應該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或者該說「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同樣也不是一天可以摧毀的。

房間裡那片地面沒有維持多久,亂丟東西的壞習慣,很快就讓混亂繼續滋生蔓延、不停擴大…


這是5月底拍的,某個周末假日,媽媽好說歹說下已經發火怒罵下,「開始」收拾的過程。

真的不能理解,一個人怎麼能好好的從那樣的垃圾堆裡走出來,再走進去,能忍受這樣的空間?


天氣熱了起來、晚上會開冷氣睡覺後,不是全家擠在主臥室裡一起睡,就是擦過地板後在客廳打地鋪,房間就更變本加厲的,突破我們能想像的,連床上都堆滿或散落著各種難解的謎團。

媽媽在好好解釋維持良好秩序的好處這種循循善誘後,早就發過很多次怒火,都很想狠心叫她
「沒收拾完就不准吃飯!」
或者是
「再不收完,今天不准睡覺!」

可是,考慮到自己無法真的說到做到,所以就不敢說出口。
然後也會反覆的自我懷疑,自己這樣算是縱容她嗎?
對孩子說,罵,要求,該逼到什麼程度才對呢?

她之前也有過不只一次把書桌和衣櫃弄得亂糟糟的不良記錄,媽媽我也是多次要求、責罵、逼著押著陪著她收拾。
只是之前好像到最後都受不了了,我就從原本陪著陪著然後就動手幫她收,最後是我一邊罵一邊幫她收拾完。

孩子們有「自己的房間」大概是快一年的時間,有了自己可以支配的空間,當然很開心,但也要學著負起責任,維持整潔和秩序。
顯然她還沒學會。

這次決定不越俎代庖,要讓她自己收拾。
大概就是因為這樣,所以才會拖這麼久、混亂程度也突破天際了。

放暑假之後,常常就搬著一張小凳子坐在她的房間門口,陪著/盯著/押著/督促她收拾房間。

過程中,哥哥也過來幫忙好多次。
以前在書桌和牆壁中間的夾縫塞了很多糖果紙和各種垃圾,現在的空間配置下,則是在床邊夾縫也塞滿了各種可怕的垃圾…
清理書桌的抽屜到最後,抽屜後面的死角,竟然也清出了像義美小泡芙吃完後的空包裝這種垃圾,比糖果紙還更升級的可怕啊… 


最後,在這個周末,7月過完之前,終於,收完了。


以前從來都不知道房間能有乾淨清爽的桌面、地面、床面,是這麼不容易的一件事啊啊啊!!!!
而且這次在媽媽陪伴下,全部是她自己清理收拾完的,她終於感受到那個成就感得來不易,而且知道要珍惜這樣的乾淨,才不會又故態復萌、再度陷入髒亂了!


常跟孩子們個別說,我們每個人有每個人不同的「功課」。
哥哥是要對課業學習和作業完成要有責任感,妹妹就是要克制貪吃和收整好房間。
媽媽呢,則是要陪伴兩兄妹好好長大,一起成為更好的人吧!


最後這張,已經忘記確切拍的日期和當時確切發生的事,只記得也是好幾個月之前,咪有很重大的缺失,所以她私藏的「存糧」被迫給媽媽全部沒收。

之前不曉得,充公了才知道,這個存糧也太驚人了吧!!
好像螞蟻還是松鼠儲存足以過冬的存糧。後來全家旅行時帶著在車上給小孩止飢或給駕駛提神,好像五餅二魚一樣餵飽了全家人哪。


2022年7月18日 星期一

夏季學校-小說與歷史的曖昧距離_甘耀明

 小說與歷史的曖昧距離_甘耀明


戴寶村老師介紹,甘得獎無數,請不要過謙、跟大家分享吧!
(以下為維基百科頁面)



甘:最近寫了《成為真正的人》,寫1945年布農族的三叉山事件,去年得台北國際書展首獎,去年open book獎,還有今年跟陳耀昌一起香港紅樓夢文學獎入圍前六名。

這次夏季學校給的題目,甘不敢在歷史學家戴老師面前造次,主要還是來談小說。


歷史求真實,還是小說更真實?


從維基百科的定義來看,什麼時候的事可以寫成「歷史小說」?

昨天的可以嗎?

那1970年的可以嗎?

甘自己寫的《邦查女孩》就是1970年代的。

那一千年前的可以嗎?

台灣一千年前有人的故事嗎?

台中惠來公園有挖掘發現一位被名為「小來」的小朋友,可以用他來鋪寫歷史小說嗎?

(23回夏季學校主題是台中設市百年,就有談到這個哦 安和阿嬤與小來的故事 )

……

可針對定義來質疑、提出各種挑戰。





講座上跟大家討論,有些人不能接受小說裡人物虛構。
那來看看有名的,虛構部分:


電視劇「茶金」,就有發生一項有名的爭議。
大家能接受這樣的修改嗎?


剛才的維基百科介紹的歷史小說,是主流的定義。
接下來介紹也是主流的歷史小說分類:





論語簡短的文字,常見的解釋就有三種不同說法:

回到甘自己的小說,來談歷史事件:


分享類新聞節目的影片--關鍵時刻,張友驟和寶傑說

「墜機「抓交替」?67年前吉明湖旁恐怖三叉山事件!」

「那個太平洋水氣不斷進來,死了26個人!」


不論是否因人廢言,他們真的都是說錯了。
因為最初留下資料的施老師當時資料不足,推論寫下的就是錯誤的。



後來為寫小說,甘努力調查,從美軍的資料來看,一不小心就成為台灣最了解三叉山事件的第一人。






甘自己去找這些家屬訪談,聽到許多動人的情對話。這些都是真實的,最有力量。

對小說家來說,就是寫小說,我們不是在研究歷史,那不是我們的本色。

夏季學校-霧峰林家豪宅大觀園

 承繼百年前文化協會的腳跡,每年夏季學校都在台中霧峰舉辦,也承蒙台中霧峰林家的大力支持,使用原先名為「萊園中學」現在明台中學的教室空間,每年也都有老師導覽林家的宅邸花園,參與活動的學員還會被林家後人設宴款待。

兩年前,2020年參加第23回夏季學校時 參觀霧峰林家的筆記連結

後來也特別帶著孩子們來再訪,有雖然 沒什麼深度但很愉快的遊記


這次再訪,也很幸運聽到學問與見識都極淵博的老師導覽,從景薰樓的門開始說起。

後來在林獻堂博物館裡有看到灌園先生在這門樓重建完成後站在門前的合照。
不知道是黑白照片予人的沉穩感,還是灌園先生的氣場,還是豪宅主人站在自家門前的泰然自若,讓那畫面那麼協調好看。

當時即使是富戶豪宅,也是佔地極廣大的一層樓平房,好幾進、好多廂房、建材用料講究和裝飾華美精緻,沒有高樓層。
所以,這個門樓,有2層樓高,明顯是有禦敵自衛的用途。

現存的這門,建造沿革在霧峰林家的網頁上有清晰簡單的介紹
網頁連結

現在看到的門是灌園當家時重建的,採用20世紀初當時最新穎時尚、最高級華貴、也最堅固可靠的建材,所以內含鋼筋水泥,最為穩固,只是外觀還是採用傳統的視覺效果,屋脊上色彩鮮豔的剪黏,內外滿布的書畫題詩,這種東西合壁、古今兼具其實是多次重修的林家宅邸的重要風格。

走入門內之後,面對門外時右手邊的壁面上,有灌園自己寫的重修小記,開頭就先提及一直掛心要重修家門但不幸早逝的堂弟,完成其遺願。

包括上頭的灌園題記,和下面這幅題詩,落款用的紀年都不是日本紀年,也不是傳統用的干支紀年,而是非常新潮的「西曆一千九百三十一年」,很酷!

現在鐵鋁門窗家家戶戶都有,司空見慣。
林家的門上,近一百年前出現這樣的鐵窗花飾,絕對是領先風潮之舉,和旁邊的書花石刻並存。

大門進來第一進的大廳前葡萄架,重建時採用堅固的鋼筋水泥材質,果然非常勇健,穩固的撐過1935大地震和1999的921。

要走進門內大廳時的兩邊,是鏤空的門廊,老師說這是從前不便在外露面的小姐們可以從這邊偷看來提親的對象的地方。
至於小姐對對方是否滿意,就看她回答母親垂詢時是回答
「我還想多待在爸媽身邊」還是「都看爸媽作主」,決定是否要著手置辦嫁粧了。

這時陪著我們學員參觀(應該是回家?)的林家後人(抱歉沒記住帥氣鬍子男林先生的職稱和大名!)在旁補充,「我阿公說這裡(就是上述的大廳門廊內)也是給蔡培火喝醉時過夜住的地方啦!」

然後,導覽老師解說大廳上掛的「文魁」匾是很細心仿製的複製品,導覽老師接著轉頭問一下林先生,你知道正品現在收藏在哪邊嗎?
 「那個哦,我房間啊!」

好哦,果然貧窮限制了我的想像。

正品和仿製品的差別,就僅在於正品的中間有用官防大印,其他都一致。
這面匾也說明了,霧峰林家是台灣五大家族中唯一真的透過科舉考試中舉得功名的。

剛才說的門廊鏤空門板上,左側有人生四喜的鏤穿雕飾:他鄉遇故知、

金榜題名時、
洞房花燭夜、

以及久旱逢甘霖。


至於文魁匾大門的右側,則是四種花與賞愛花的人物:唐明皇與牡丹,

陶淵明和菊花,

周敦頤與蓮花,

林和靖與梅花。


門廳石桌下頭,辛苦扛著桌面的,是廟裡常見的「憨番扛廟角」的戴帽子大鬍子的阿豆仔。


門廳上方的木架構,有一項很特別的裝飾,就是用羅馬數字的時鐘。
導覽老師要大家仔細,有沒有看到時鐘裡的針在走?
「如果有看到針在動的話,回去要收驚哦!」

接著解釋,這其實是修建當時,把當時最時尚的東西放上來,也是給沒看過時鐘的客人開個眼界。
所以,其實這裡沒有安裝真正的時鐘,只是裝飾了時鐘的圖案。
只是當時的匠師恐怕也不太熟悉時鐘是怎麼回事,很可能是看著圖片或樣品(?)畫成的,所以鐘面上顯示的時間應該也沒有特別的意涵。

再繼續走到第二進,網頁上有介紹的圖畫


英(鷹)雄獨立雙視畫,有慧根的人可以看到觀音像。


第二進廳內的藍色花瓶門,花瓶裡頭一邊是梅花、一邊是荷花,表示四季平安。

移步至蓉鏡齋,林家子弟讀書用功的地方。


從前的屋舍都沒什麼個人隱私的空間,會邀請客人的大廳等公共空間很大,廂房不但相對小,而且都是相通的。
書齋後頭有一間相對來說空間大的地方,應該是用餐的飯廳。

這是用餐飯廳的一半大小。
桌子也是要一百歲了,在灌園日記中有提及,是友人執意要致贈的。

要走回明台高中的路上,看到大致包括林家全部(有開放參觀的)建物的地圖,
由左向右有景薰樓,蓉鏡齋,頤圃,草厝,宮保第;
後方明台高中校園就是萊園,五桂樓就在其中。


萊園的入口。
導覽老師介紹說,其實台灣沒有什麼真正的巴洛克、洛可可、還是什麼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建築,主要就是挪移西方歷史主義的裝飾手法,就醬。
像這個萊園入口,上頭是當時流行的俗稱「鮑魚」式的貝殼徽章紋飾,水平飾線的線腳下就是中式的對聯,跟前面景薰樓第一進門廳的木構建築上裝飾時鐘,風格類似,炫技(匠師)又炫富(林叨)的東西合璧混搭風。
大概是國文老師魂上身的職業病,老師考考大家上聯是從哪邊讀起?

對欸,我才想到,這一題到國三畢業教育會考都還要考!
很多人不會也是正常的?

然後,大家都認識五柳先生是誰,好像很多人不熟梅妻鶴子的孤山處士林和靖?

講到這些,其實又碰觸到一題一直以來很多人在爭論的,灌園先生林獻堂他,到底會不會說日語?
之前曾經在別的研習中聽過老師推論,一步步論證,我是滿認同林獻堂會說日語的。

雖然導覽老師是說,他一頁頁細讀灌園日記,裡頭有些什麼證據,說林本人太忙了、沒有完整的時間有系統的學日文;然後說林以自己不會日語為由、藉此推託掉很多日本總督府欲強加於他身上的職務。

但是,身處日本治下,真的完全不諳日語的話,生活應很不方便啊!!!
林是推動成立「一新會」、「文化協會」、還有各種運動和組織的人,日新又新、精益求精、努力求新知,我相信應該是他的日常生活態度。
因各種公私事務忙碌,以致無暇有系統的學日語,我相信是很有可能的。
但是,他是有錢人啊! 超級有錢人請家教來、或是不便公開所以找來家中晚輩當家教,我覺得怎麼想怎麼合理呀!
而且,他的一個媳婦是個日本人!
林猶龍的夫人,藤井愛子。
好漂亮的正妹,照片上看起來,到現在的審美觀來評論也絕對是表特版熱議人物,非常有氣質的優雅美麗。
如果林獻堂完全不會日語,就不能跟家人對話了內?!

走過五桂樓,水中的飛觴醉月亭,(名字也太長了唄,憑印象還打錯,還好現在孤狗很方便,啊不然憑記憶整理的筆記應該很容易錯誤連篇啊),來到其實就在旁邊、但之前沒有走過來看過的,林家祖塋。

為求結構穩固,鋼筋混凝土,各種大理石,但仍以傳統建築美感的視覺來呈現。
而且工匠和地理師絕對都超級有自信,直接在正面落款題上大名,是種廣告,也是掛保證不甜砍頭的概念!

祖塋後頭墓塚堆得很高之外,本來前面也很寬廣,但後來此處萊園用來設立中學、土地給中學使用最大化後,就大幅縮減了。



之前每屆次夏季學校的營隊到最後一晚都由林家設宴款待參加的學員,這次考慮到疫情取消了大圓桌合菜的宴席;
但是還是在萊園裡頭、明台中學餐飲科實習的餐廳空間、請明台中學的學生來實習服務,還是讓林家的董事長破費了。


用餐時望向窗外的夕陽暮色,作為進大觀園的歐巴桑,在這邊結束這一天真是太完美了。(打飽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