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7日 星期日

筆記-社會議題怎麼說更親人/瑩真律師+法白珞亦

 民間司改會30周年特展

把難的事說清楚,重要的事傳遞出去--社會議題怎麼說更親人?

 


賴瑩真律師

昨天罷免投票結果出來,在座的朋友是否和我一樣覺得結果和自己原先預料的有很大落差?
社群網站演算法影響下、同溫層很厚之外,新的平台很多、這也是很多同溫層沒跟上的地方。

面對新的局勢,如何突破?
身為KOL,從自己踏入YT開始,就是在做這件事。最常用「時事」帶入法律,再來是用「白話」的方式,目前為止算是小有一點成績。
但做了67年,現在也遇上瓶頸,流量快速下降,很多同行就轉向短影音。
自己還是想守住長片這個戰場,便是要思考新的策略…
守住固定的原有觀眾客群之外,還要思考如何吸收招徠新的觀眾。
於是,去年就開始有一些具體的改變,比如說開始實景拍攝,進行訪問,或以前沒接觸的類型的主題等。

封面、標題,也要想如何更吸引人?
自己唸法律的,很擔心一不小心敘述內容就很像在說教,希望吸引到原先不是認同自己觀點的人、願意點進來看一下、目標是能接觸到就好。
所以,就在標題上,用原先立場和自己不同的那方的人使用的語言,吸引到可能是不同立場的觀眾。

過去67年時間YT的市場生態也有很大變化,有時創作者拼了命的努力、也拼不過演算法的力量。
這不是自己能做得到的,和其他所有內容創作者都一樣。只是其他YT創作者或許不那麼在意,但自己是議題倡導者,有時就覺得空戰太抽象、能如今天講座和各位面對面的「陸戰」才真的容易打動人,就像選舉的陸戰掃街。
現在整天在使用網路的我們必須接受,人還是活在真實世界裡,不是虛擬的社群網站和各種平台裡。

新的平台,還在摸索中。
像是抖音,YT短影音,IG90秒,FB稍長有3分鐘。時間限制都太嚴苛,法律的主題在去頭去尾簡化後,濃縮再濃縮也還是很難符合這種規格。
或許現在有些律師朋友,已在開發短影音,也有一些成績,但看起來會像是直接給議題的答案,和自己用的思辯的模式不同、太快速的省略了議題和法律對話過程中間的這個步驟,自己做不來。
自己現在IG的一個系列,是下廚講法律,想用自己喜歡的下廚這件事的畫面、吸引原先對這個議題漠不關心的人、用一個療癒的輕鬆的影片、讓那個希望被倡議的議題能露出,不求能說服進而改變聽眾的想法,至少先吸引到觀眾的黏著,再等待之後慢慢引導觀眾的關注後去看自己的長片。

另外一個做法,就是學習法律白話文的做法,用podcast的方式,可以慢慢講,還比YT長影片更從容。
在經歷過昨天之後,自己還是沒下載抖音或小紅書,但是大家或許要更努力攻入新的平台。

面對網軍和假訊息的資訊戰,我輩應先認識「什麼是網軍」及其手法。
自己的觀察是,某個發文者講話方式和自己身邊的人不太一樣,有察覺此異狀,心裡要有警報。
即使一般人在匿名的社群網站上都會和平時展現不同的性格、放飛自我,但還是明顯可觀察到,有過激的發言。網軍不是專門釋放假訊息,真的全假的訊息很容易被識破,通常是真真假假混雜其中,目的在挑起紛爭,讓原來很認真在經營的我輩之人心灰意冷、進而放棄對話而退出,那他們的作戰就成功了。
或者是檢查該名使用者的帳號,很少朋友、幾乎沒有親友的,或是新創立的、外國人,都有很高機率是網軍本人。

鋪天蓋地的網軍留言,常是要洗掉某個真實人物的社會信用,社會公信力毀滅,成為大眾心中認定的敗類。

自己會希望在這個自媒體的時代,大家都體認到,自己就是自媒體的一員,自己就有影響力。
隨手就封鎖網軍,隨時就可以留言聲援,隨時都可以傳遞出去自己認為重要的訊息。
崇拜或倚賴KOL的時代過去了,認識到自己就是網路上的主角,才能在網路的時代繼續前進。




劉珞亦

剛才瑩真律師說的虐童案修法的時事議題,那支影片非常棒,推出的時間也很勇敢,跟大家大推

大家小時候有沒有經驗過,爸媽想要講不想給你聽的事、就會用你聽不懂的語言? 但是自己即使
發現自己有這種天分能力後,自己上台後特別會掌握聽講的人的反應,

高中時,高三要備考唸書沒什麼不對,自己把一些議題張貼在教室後方布告欄,後來發現傳遞議題的影響,不在於議題本身的重要性,而是張貼的人的人緣好不好?!

昨天投票結果出來讓大家很失望,但也不是第一次了,2018年公投票如果是10題的考試,自己拿的是零分。那時自己所在的法白就在思考能做什麼,就在年輕人使用的IG上開始努力。
現在臉書都誰在用? 勇敢說出來,就是老人。
法白,有社群有podcast,有長影片,有短影片,打造5個不同產品、面向不同的受眾,把議題傳遞出去。

podcast為例,你若每周都聽法客電台,會先看標題、還是直接點進去?
有時直接點進去、連標題都不看,都養成習慣了。這就可以發現,你習慣聽眾是認同節目的風格,或是主持人的立場。

台灣人常害怕有立場。
自己在補習班教憲法,最常被批評「這老師有立場」,但其實這只說明了「這老師立場和我不同、我不喜歡」。

台灣人常期待一個法律人講解法律,卻要他不要有立場?!
2018
公投前竟有人期待「我不要政治、我要同性婚姻」。這簡直是等於說,我不要有嘴巴、但我要吃飯!?

社群平台上傳遞訊息,必須要去蕪存菁。
你的腦袋要滑到一篇貼文或短影音、決定要不要繼續看下去,平均的耐心是0.25!
之前大法官釋憲說不給邱和順寄信是違憲的,法白決定不提大法官和邱和順,直接說「人不是我殺的,監獄為什麼不給我寄信」,挑起觀眾的興趣。
有人認為這是一種墮落,但我們認為引起人們的興趣更重要。

自己基本上不喜短影片,你若看到我演出得很戲劇化、很誇張,都是演的。很不喜歡,但為了吸引人,又不得不如此。

演算法讓我們只看到同溫層,是必然的,因為社群平台希望使用者你開心,才會繼續使用。

常去公務機關演講,那些聽講者都是被迫的,自己最喜歡這種場子,聽眾原先完全不認識我自己,就剛好從頭談起那個指定的重要議題,慢慢談,讓聽者在聽著聽著、15分鐘後放下手機或電腦開始專心聽自己講,那就很有成就感。

自己的父母在各種社會議題上都是偏保守,除了曾帶自己去倒扁、還有支持同性婚姻外,在各種社會運動上都保守。但在今年2025年,總算努力說服了、讓他們立場和自己一致了。
改變別人不是靠講道理,而是靠感情。

我們不會每個人都經營媒體,但是身邊一定有家人、有在乎的人,在座的大家應該都有自己在意的議題、想要推廣出去,那絕對不會是用一張萬用的說帖、用在每個地方都一樣。
而是用自己和親友的關係,愛,去影響和對話。

 

Q網路平台很多,如何求平衡?

瑩真:
YT
是自己的起家厝,都是老人的FB也是主要客群,都不能放掉。
podcast
上主要做訪談,找到適合的來賓後就輕鬆了。

珞亦:
IG
最重要的是做圖片,法白的圖片一定要做得好、才能傳遞出去。這個做好了,臉書就可以一起推出去。
為了能推出去,又要排程,貼文或發限動、或再貼文下方留言等細節…。

Q鞏固同溫層很重要、突破異溫層也很重要,怎麼做?

瑩真:
珞亦剛才分享說服父母用愛出發,其實KOL對觀眾也是要同理、產生感情的連結,才能讓觀眾願意花時間在你的內容上面。
網路上或社會上一定都有不認識你的人,就嘗試去談不同的議題,像是明星八卦、遺產分配、大家不同的會關心的事,

珞亦:
瑩真律師說得好,社會上大部分人不認識我。法白的IG38萬追蹤,但全台2000+萬人,還是更多人不認識自己。
現在法白的帳號都盡量中立敘事(2018那時不是如此,約每2天都發一篇文罵韓國瑜,因為韓平均2天就會說出違反法律的發言),有個人立場的就在自己的頻道傳達。

 

Q分享一下面對挫折的經驗?

瑩真:
自己現在用孤狗鍵入搜尋自己頻道的名字,都還會有去年被炎上的PTSD,真的會讓自己一度心灰意冷。
真的有人因為自己製作的影片而得到支持,但現實生活中的人能給予自己的支持,絕對比網路上的支持多10倍以上。
真的很希望大家不要吝於表達對自己支持的議題或KOL的意見,

珞亦:
人都會犯錯,我們不久之前也犯錯。鋪天蓋地的批評,本來就得要吞,因為自己是想站在大家人群前面的人,雖然裡頭的批評有些完全不是事實。
至今仍較不能接受的,是同圈子裡的批評。立場和想法和自己一樣的人,在做法和自己不同的,在批評上會批到一無是處。
自己法白的文章,當然沒辦法寫得夠細膩完整,寫得最完整的,是在月旦法學期刊上的文章,但受眾就是不同。
社會上就是要有人在不同位置上戰鬥。同在法律圈裡大家有不同工作、分進合擊,都是好的,但是傳播的影響力真的會對社會進步有幫助的,自己在這方面覺得是有點成就感的,但看到自己很敬佩的大咖踩自己一腳、還是會很難過。

瑩真:
法律界,審檢律彼此都看不順眼對方,都是一盤散沙。網路都一定會有酸民,法白的影響力是有目共睹的。不要理會那些批評的意見,快走出來吧!

 

Q對想經營自媒體的律師,有什麼建議?

瑩真:
覺得自己沒什麼資格指導大家,網路環境一直在變動。
我是一個YTer,在那之前我先是一位律師。所以當我在網路上要吸引受眾,觀眾看重的是我身為律師的身分。這個身分也會是個限制,有時不能跟風一些網路上的熱潮。
別人的經營或有其獨到的心法,自己是想要長遠來看,或許沒有因為一次的炎上就在社信用上破產,可能就是有這樣的堅持。

珞亦:
近年來開始多有律師想經營自媒體,但有些都在一段時間後,就因為產出內容成本過高,又很快就退出。
一個頻道講得好不好,本身就是一個專業。像阿苗沒有律師的牌,現在還是會有人以此批評她,但阿苗說得好不好,大家看得很清楚。
如果有更年輕的律師想投入,重要是要說得好、而且一直持續的產出,不要只有一天兩天的一個議題或文章爆出來而已。

筆記-國小的二二八歷史教育分享

二二八歷史教育的多文本對話:素養培養與數位應用 
自由人權之光

與談老師:何信翰副教授

民主國家,就會有「我覺得很重要、為何這麼多人都不重視?」,古希臘的民主城邦就發展出「雄辯術」,也有譯為「修辭學」,就是要想辦法說服別人,這也是現代社會非常重要

教學的任務,首在消除學生的「不信任感」。
其次,就是要貼近學生的生活,讓人「有感」。若聽講的人只覺得那好遙遠,就不容易有感
再來,就是讓人「感動」或覺得「有趣」。這也是藝術,或是文學,在追求的。或是一般八點檔電視劇的反派角色、走在路上被人吐口水辱罵,那就是他的表演很成功。這很吃教學現場老師的教學法。


 

主講者:盧姵文老師

以自己教學現場的經驗談起,人權教育就是在談尊重和包容,但是若這些價值沒有進入學生的心中,校園裡的霸凌就還是會出現。
用各種方式,教孩子從理解開始,培養「同理心」入手。
老師決定用「真實的故事」引導,帶學生讀品學堂的「安妮的日記」。在二二八國家館常設展看到施儒珍之牆,發覺那根本是台灣版的安妮的閣樓。

東大特訓班裡的老師阿部寬說過,「老師的責任就是引起學生的好奇心」









































3個班級的學生交回家長同意書都很正向,只有1位沒有參加展館現場的走讀;
較負面的質疑,只有學生懷疑「安妮的日記是不是杜撰的? 內容真的是真的嗎?」;
最後學習單的內容,大多都非常感謝和珍惜「現在自己身處自由民主的社會真是太好了」
……




2025年7月20日 星期日

筆記-媽祖接炸彈/戴文鋒

媽祖接炸彈/戴文鋒

 

神明護佑台灣、甚至接砲彈之說,最早不是二戰、也不只是媽祖。

 

施琅率軍攻台時,澎湖媽祖衣衫有被水濺溼、其護衛千里眼順風耳手掌起泡。

1888光緒14年台東當地土匪逆番叛變時,史冊暗示媽祖曾「屢著靈異」,但《台東州采訪冊》並未詳細說明。
後來有鑿到泉水的傳說,推測應是和澎湖馬公的傳說混淆重複。

戴潮春逆反的戰事中,媽祖也「顯靈」降下大雨淋溼戴逆的火藥、解除大甲城之圍。
以上恐為清軍官方主張,神靈都站在官府所屬的、正義的一方,增強自己的正當性。

台灣砲彈神蹟傳說的可能源起清法戰爭

清法戰爭時台南地區傳說海邊有女子騎白馬奔馳,是媽祖護衛地方,而台南得以無事。

澎湖馬公的「武城隍廟」有城隍顯靈「排除夷砲」的軼事:
「時夷砲沿途雨下,顆墜地即止,無一炸裂傷人者,亦足異也。」
當地居民傳說城隍爺「以腳踢開砲彈」,比官方平淡的記述更生動。



台灣媽祖「抱接砲彈」手法類型

戴寶村〈B29與媽祖:台灣人的戰爭記憶〉初步的估計,至少有33座以上的媽祖廟有此傳說。可分為3類:
以衣裙接住砲彈,以雙手抱接砲彈,顯示其他「神力」等。

1、以衣裙接砲彈
鳳山雙慈亭媽祖:當地傳說美軍空襲時此亭廟上方空中出現古裝中國女子,在半空中用長裙的裙擺將炸彈整個攬起、並轉丟至海上,使鳳山當地逃過一劫。

安平開台天后宮媽祖:安平區內的工廠等應是美軍轟炸目標、卻都炸不到,都是媽祖用長裙攬住了砲彈、並轉丟到海上

將軍清湄宮媽祖

新港奉天宮媽祖:「民國34年有5B24轟炸機丟下6顆炸彈,每一炸彈重達500公斤,千鈞一髮之際、村民親眼看見媽祖全身穿著白衣、用衣裙接住從空中丟四鑲的炸彈

彰化二水安德宮

新屋天后宮媽祖

 

2、以雙手抱接砲彈

枋寮德興宮媽祖

萬丹萬惠宮媽祖:民國34220日美軍B25來空襲,當時有鄉民看見媽祖用祂的腳把炸彈不斷踢開;也有一說媽祖用雙手去「拿炸彈」才沒有爆炸造成傷害。
有鄉民事後表示媽祖神像的布繡鞋前端有磨損,神像的手指有受損。

朴子配天宮媽祖:美軍飛行員來祭拜其同袍時表示來空襲時有年輕女子像磁鐵般把他們飛機射出的

埤頭合興宮媽祖:據那時美軍飛行員描述曾看見媽祖神威幻影,穿著紅衫裙接砲彈。因此犧牲一支手指頭

 

3、顯現其他神力

豐原慈濟宮媽祖

大甲鎮瀾宮媽祖

竹南慈裕宮媽祖:上述都是附近地區被嚴重炸毀、而廟卻平安無事,顯示神威

中壢仁海宮媽祖:美軍來轟炸時找不到此廟無功而返

 



有人認為抱接砲彈屬荒誕不經之說,然而許多二戰空襲擲下了未爆,另一方面是信眾的心理因素。

1945台北大空襲後損傷慘重,加上此時美軍空投的傳單上有媽祖用裙擺接砲彈的圖案,巧妙達到「神蹟」宣傳之效。




筆記-戰爭與船難:台灣人的戰爭經驗/戴寶村

  

戰爭與船難:台灣人的戰爭經驗/戴寶村

這次夏季學校學員的課程原本就紮實、剛才中間午休時間大家還去參觀林獻堂博物館聽導覽,簡直比漢光演習還操! 所以我們大家都不用怕習維尼的威脅啦!

戰爭是一門專業的學問,牽涉到的層面之廣也極為複雜。卻有人以「民族的偉大復興」為由窮兵黷武硬要威脅鄰國,實在是很不可取。

西元17世紀的三十年戰爭後《西發里亞條約》規定,戰爭是國家和國家之間不幸的事情,結束時一定要簽條約、進入和平。此後約四百年來,如國姓爺和VOC打完也簽約從此和平,日韓多年後也簽約,日俄因為北方4島的糾紛至今仍未簽約和平!

見過克里米亞戰爭的慘況、土耳其共和國國父凱末爾名言,悲傷的母親要擦乾眼淚,因為你死去的兒子血流過去,和敵人成為兄弟。

戰爭以後的紀念,如諾曼地海岸戰場,或相關主題的電影,為人類共通的情感與經驗留下許多材料。

二十世紀最大的殺戮-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有謂15年戰爭之說,從中國東北的1931年開始算起,1937起算第二階段,1941後的「太平洋戰爭」為第三階段。

近代的國民國家關係,要納稅,但非國民的殖民地人民原不被認為要納「血稅」,先募集「軍夫、軍屬」,再來是「特別志願兵」,直到1945年才開始正式全面徵兵。
台籍日本兵犧牲了20萬人的名字都記在靖國神社裡。以當時台灣全島600萬人不到的數字估計,應該每5家就有1位成員被軍事動員而犧牲。
但在近年中華民國的抗日史觀下,之前的學校課程和教科書都不提,所以伍佰的歌「空襲警報」歌詞才會那樣唱。

 

老師自己家裡父親分享的「做公工」經驗:
瓊麻:現今恆春半島仍有種植,纖維很粗、泡水不爛,適合做海上船用的繩索
黃麻:做麻袋。嫩葉就是食材「麻薏」。
亞麻、苧麻:纖維較細,可製作衣物。中部種比較多。
蓖麻:不可食用,榨油用做機油。

 

一、永眠海底的戰爭物語:1941-45非軍艦的戰爭海難

非軍艦的戰爭海難:1941-45年日本非軍艦的船難2934艘沉沒 ß裡頭不知有多少令人悲傷的故事。
日本商船蒙特維多丸號1926年下水,二戰時用作軍用運輸船,1942年在非律賓外海被美國潛艦擊沉,1054人罹難,美方當時不知船上載著澳州850名戰俘。這起事件被視為澳洲史上最慘重的海難,2023年發現4000M深海底的殘骸。

ß如同「紅十字會」的標誌,戰爭中船隻若高懸紅十字旗,可免於炮火。但其實沒那麼容易劃清界限。
上述蒙特維多丸全船無人生存。此船現已成為澳洲重要的紀念博物館。




二、高千穗丸1943315日「南方紀事之浮光掠影」

高千穗丸的名字受日人喜愛,有好幾代船,現今去日本還可看到。
內裝華麗的客船,往來台日海上。
於是客船、商船等也成為美軍攻擊的目標。








高千穗丸由神戶開往基隆途中遭美軍發射3發魚雷擊中後,在15分鐘內完全沉沒。

這是台日航線商船第一次被擊沉的惡耗。

船難消息並非第一時間被掌握,是船期耽誤了2天、卻沒有任何無線電通知,才輾轉遣人搜索。
日本當局則企圖封鎖此一重大船難消息。

後來壓不住消息,放生還者回家,報紙上還消費受難的死者。






紀念與電影
《池東紀事》、《南方紀事之浮世光影》:黃玉珊二叔父
1
.黃清埕(1912-43)東京美術學校雕塑科  (片中林昶佐飾演黃清埕!)
2
.高千穗丸遭難事件,戰爭時期殖民地台灣人的處境

郭維租醫師的遭難記
生還者的回憶錄有記載,當時已見到台灣的陸地,卻先看到海面上有棒狀物,驚覺是美軍潛艇的潛望鏡後,船隻過於巨大來不及急轉彎閃避,遂被擊中、遇難…

三、護國丸19441117日《護國丸:被遺忘的二戰台籍海軍史》


高千穗丸被擊沉之後,日船在海上常不停變換航道,作S型前進,甚至從台灣出港後,先開往福州馬尾、再東向往日本。
雖已如此,仍被擊沉

1943年後半,太平洋的戰事已被美軍逆轉後主導,日軍加強護衛也無法周全。
原為商船的護國丸,後來加裝武器。
護衛船的航速比商船慢、後來先返航,護國丸被美軍潛艦發魚雷擊沉。
已經看得到燈塔的燈光指引,已經接近海岸了,還是遇難。


和陳力航寫下阿公陳以文西伯利亞戰俘的故事一樣,陳柏棕寫下其叔公陳臣銅在此船難中倖存生還的特別經驗。

另一批赴日的飛機少年工後來返台組「高座會」,前幾年的紀錄片「綠的海平線」就在說這個故事。

這批載運去當兵的300人,只有80+人生還。








四、神靖丸1945112日「民生故事館」

神靖丸原為日本商船,後被日海軍徵召改作運兵船。

1944年來自台灣各地受徵召的59名醫師、80醫務助手、200名農業生產工員,搭乘此船從高雄出發前往南洋,在越南西貢外被擊沉。

 

陳德煥醫師劫後餘生
赴日九州學醫,1943在新屋開診所行醫,1944年底被徵召,1945遇此船難。








五、Grand parents Grand stories:台灣人要寫自己的歷史

 

8月即將上場的新台灣史研習營,也將繼續這次夏季學校「終戰八十年」的主題,聚焦在北部地區,也繼續跟大家一起努力「再現歷史、記憶認同」

這些故事在我們進一步了解後會發現、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和我們有關聯的。比如白恐被槍決2000+人,即使我們家裡幸運地無人受難,這些個案也都有通案的背景。

澳洲檔案館的標語非常值得借鏡:
Your Story Our History
就是台灣人要寫自己的歷史!
張炎憲老師的名言,讓我們用自己把這句話活出新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