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司改會30周年特展
把難的事說清楚,重要的事傳遞出去--社會議題怎麼說更親人?
賴瑩真律師
昨天罷免投票結果出來,在座的朋友是否和我一樣覺得結果和自己原先預料的有很大落差?
社群網站演算法影響下、同溫層很厚之外,新的平台很多、這也是很多同溫層沒跟上的地方。
面對新的局勢,如何突破?
身為KOL,從自己踏入YT開始,就是在做這件事。最常用「時事」帶入法律,再來是用「白話」的方式,目前為止算是小有一點成績。
但做了6、7年,現在也遇上瓶頸,流量快速下降,很多同行就轉向短影音。
自己還是想守住長片這個戰場,便是要思考新的策略…
守住固定的原有觀眾客群之外,還要思考如何吸收招徠新的觀眾。
於是,去年就開始有一些具體的改變,比如說開始實景拍攝,進行訪問,或以前沒接觸的類型的主題等。
封面、標題,也要想如何更吸引人?
自己唸法律的,很擔心一不小心敘述內容就很像在說教,希望吸引到原先不是認同自己觀點的人、願意點進來看一下、目標是能接觸到就好。
所以,就在標題上,用原先立場和自己不同的那方的人使用的語言,吸引到可能是不同立場的觀眾。
過去6、7年時間YT的市場生態也有很大變化,有時創作者拼了命的努力、也拼不過演算法的力量。
這不是自己能做得到的,和其他所有內容創作者都一樣。只是其他YT創作者或許不那麼在意,但自己是議題倡導者,有時就覺得空戰太抽象、能如今天講座和各位面對面的「陸戰」才真的容易打動人,就像選舉的陸戰掃街。
現在整天在使用網路的我們必須接受,人還是活在真實世界裡,不是虛擬的社群網站和各種平台裡。
新的平台,還在摸索中。
像是抖音,YT短影音,IG是90秒,FB稍長有3分鐘。時間限制都太嚴苛,法律的主題在去頭去尾簡化後,濃縮再濃縮也還是很難符合這種規格。
或許現在有些律師朋友,已在開發短影音,也有一些成績,但看起來會像是直接給議題的答案,和自己用的思辯的模式不同、太快速的省略了議題和法律對話過程中間的這個步驟,自己做不來。
自己現在IG的一個系列,是下廚講法律,想用自己喜歡的下廚這件事的畫面、吸引原先對這個議題漠不關心的人、用一個療癒的輕鬆的影片、讓那個希望被倡議的議題能露出,不求能說服進而改變聽眾的想法,至少先吸引到觀眾的黏著,再等待之後慢慢引導觀眾的關注後去看自己的長片。
另外一個做法,就是學習法律白話文的做法,用podcast的方式,可以慢慢講,還比YT長影片更從容。
在經歷過昨天之後,自己還是沒下載抖音或小紅書,但是大家或許要更努力攻入新的平台。
面對網軍和假訊息的資訊戰,我輩應先認識「什麼是網軍」及其手法。
自己的觀察是,某個發文者講話方式和自己身邊的人不太一樣,有察覺此異狀,心裡要有警報。
即使一般人在匿名的社群網站上都會和平時展現不同的性格、放飛自我,但還是明顯可觀察到,有過激的發言。網軍不是專門釋放假訊息,真的全假的訊息很容易被識破,通常是真真假假混雜其中,目的在挑起紛爭,讓原來很認真在經營的我輩之人心灰意冷、進而放棄對話而退出,那他們的作戰就成功了。
或者是檢查該名使用者的帳號,很少朋友、幾乎沒有親友的,或是新創立的、外國人,都有很高機率是網軍本人。
鋪天蓋地的網軍留言,常是要洗掉某個真實人物的社會信用,社會公信力毀滅,成為大眾心中認定的敗類。
自己會希望在這個自媒體的時代,大家都體認到,自己就是自媒體的一員,自己就有影響力。
隨手就封鎖網軍,隨時就可以留言聲援,隨時都可以傳遞出去自己認為重要的訊息。
崇拜或倚賴KOL的時代過去了,認識到自己就是網路上的主角,才能在網路的時代繼續前進。
劉珞亦
剛才瑩真律師說的虐童案修法的時事議題,那支影片非常棒,推出的時間也很勇敢,跟大家大推
大家小時候有沒有經驗過,爸媽想要講不想給你聽的事、就會用你聽不懂的語言? 但是自己即使
發現自己有這種天分能力後,自己上台後特別會掌握聽講的人的反應,
高中時,高三要備考唸書沒什麼不對,自己把一些議題張貼在教室後方布告欄,後來發現傳遞議題的影響,不在於議題本身的重要性,而是張貼的人的人緣好不好?!
昨天投票結果出來讓大家很失望,但也不是第一次了,2018年公投票如果是10題的考試,自己拿的是零分。那時自己所在的法白就在思考能做什麼,就在年輕人使用的IG上開始努力。
現在臉書都誰在用? 勇敢說出來,就是老人。
法白,有社群有podcast,有長影片,有短影片,打造5個不同產品、面向不同的受眾,把議題傳遞出去。
以podcast為例,你若每周都聽法客電台,會先看標題、還是直接點進去?
有時直接點進去、連標題都不看,都養成習慣了。這就可以發現,你習慣聽眾是認同節目的風格,或是主持人的立場。
台灣人常害怕有立場。
自己在補習班教憲法,最常被批評「這老師有立場」,但其實這只說明了「這老師立場和我不同、我不喜歡」。
台灣人常期待一個法律人講解法律,卻要他不要有立場?!
2018公投前竟有人期待「我不要政治、我要同性婚姻」。這簡直是等於說,我不要有嘴巴、但我要吃飯!?
社群平台上傳遞訊息,必須要去蕪存菁。
你的腦袋要滑到一篇貼文或短影音、決定要不要繼續看下去,平均的耐心是0.25秒!
之前大法官釋憲說不給邱和順寄信是違憲的,法白決定不提大法官和邱和順,直接說「人不是我殺的,監獄為什麼不給我寄信」,挑起觀眾的興趣。
有人認為這是一種墮落,但我們認為引起人們的興趣更重要。
自己基本上不喜短影片,你若看到我演出得很戲劇化、很誇張,都是演的。很不喜歡,但為了吸引人,又不得不如此。
演算法讓我們只看到同溫層,是必然的,因為社群平台希望使用者你開心,才會繼續使用。
常去公務機關演講,那些聽講者都是被迫的,自己最喜歡這種場子,聽眾原先完全不認識我自己,就剛好從頭談起那個指定的重要議題,慢慢談,讓聽者在聽著聽著、15分鐘後放下手機或電腦開始專心聽自己講,那就很有成就感。
自己的父母在各種社會議題上都是偏保守,除了曾帶自己去倒扁、還有支持同性婚姻外,在各種社會運動上都保守。但在今年2025年,總算努力說服了、讓他們立場和自己一致了。
改變別人不是靠講道理,而是靠感情。
我們不會每個人都經營媒體,但是身邊一定有家人、有在乎的人,在座的大家應該都有自己在意的議題、想要推廣出去,那絕對不會是用一張萬用的說帖、用在每個地方都一樣。
而是用自己和親友的關係,愛,去影響和對話。
Q網路平台很多,如何求平衡?
瑩真:
YT是自己的起家厝,都是老人的FB也是主要客群,都不能放掉。
podcast上主要做訪談,找到適合的來賓後就輕鬆了。
珞亦:
IG最重要的是做圖片,法白的圖片一定要做得好、才能傳遞出去。這個做好了,臉書就可以一起推出去。
為了能推出去,又要排程,貼文或發限動、或再貼文下方留言等細節…。
Q鞏固同溫層很重要、突破異溫層也很重要,怎麼做?
瑩真:
珞亦剛才分享說服父母用愛出發,其實KOL對觀眾也是要同理、產生感情的連結,才能讓觀眾願意花時間在你的內容上面。
網路上或社會上一定都有不認識你的人,就嘗試去談不同的議題,像是明星八卦、遺產分配、大家不同的會關心的事,
珞亦:
瑩真律師說得好,社會上大部分人不認識我。法白的IG有38萬追蹤,但全台2000+萬人,還是更多人不認識自己。
現在法白的帳號都盡量中立敘事(2018那時不是如此,約每2天都發一篇文罵韓國瑜,因為韓平均2天就會說出違反法律的發言),有個人立場的就在自己的頻道傳達。
Q分享一下面對挫折的經驗?
瑩真:
自己現在用孤狗鍵入搜尋自己頻道的名字,都還會有去年被炎上的PTSD,真的會讓自己一度心灰意冷。
真的有人因為自己製作的影片而得到支持,但現實生活中的人能給予自己的支持,絕對比網路上的支持多10倍以上。
真的很希望大家不要吝於表達對自己支持的議題或KOL的意見,
珞亦:
人都會犯錯,我們不久之前也犯錯。鋪天蓋地的批評,本來就得要吞,因為自己是想站在大家人群前面的人,雖然裡頭的批評有些完全不是事實。
至今仍較不能接受的,是同圈子裡的批評。立場和想法和自己一樣的人,在做法和自己不同的,在批評上會批到一無是處。
自己法白的文章,當然沒辦法寫得夠細膩完整,寫得最完整的,是在月旦法學期刊上的文章,但受眾就是不同。
社會上就是要有人在不同位置上戰鬥。同在法律圈裡大家有不同工作、分進合擊,都是好的,但是傳播的影響力真的會對社會進步有幫助的,自己在這方面覺得是有點成就感的,但看到自己很敬佩的大咖踩自己一腳、還是會很難過。
瑩真:
法律界,審檢律彼此都看不順眼對方,都是一盤散沙。網路都一定會有酸民,法白的影響力是有目共睹的。不要理會那些批評的意見,快走出來吧!
Q對想經營自媒體的律師,有什麼建議?
瑩真:
覺得自己沒什麼資格指導大家,網路環境一直在變動。
我是一個YTer,在那之前我先是一位律師。所以當我在網路上要吸引受眾,觀眾看重的是我身為律師的身分。這個身分也會是個限制,有時不能跟風一些網路上的熱潮。
別人的經營或有其獨到的心法,自己是想要長遠來看,或許沒有因為一次的炎上就在社信用上破產,可能就是有這樣的堅持。
珞亦:
近年來開始多有律師想經營自媒體,但有些都在一段時間後,就因為產出內容成本過高,又很快就退出。
一個頻道講得好不好,本身就是一個專業。像阿苗沒有律師的牌,現在還是會有人以此批評她,但阿苗說得好不好,大家看得很清楚。
如果有更年輕的律師想投入,重要是要說得好、而且一直持續的產出,不要只有一天兩天的一個議題或文章爆出來而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