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八歷史教育的多文本對話:素養培養與數位應用
自由人權之光
與談老師:何信翰副教授
民主國家,就會有「我覺得很重要、為何這麼多人都不重視?」,古希臘的民主城邦就發展出「雄辯術」,也有譯為「修辭學」,就是要想辦法說服別人,這也是現代社會非常重要
教學的任務,首在消除學生的「不信任感」。
其次,就是要貼近學生的生活,讓人「有感」。若聽講的人只覺得那好遙遠,就不容易有感
再來,就是讓人「感動」或覺得「有趣」。這也是藝術,或是文學,在追求的。或是一般八點檔電視劇的反派角色、走在路上被人吐口水辱罵,那就是他的表演很成功。這很吃教學現場老師的教學法。
主講者:盧姵文老師
以自己教學現場的經驗談起,人權教育就是在談尊重和包容,但是若這些價值沒有進入學生的心中,校園裡的霸凌就還是會出現。
用各種方式,教孩子從理解開始,培養「同理心」入手。
老師決定用「真實的故事」引導,帶學生讀品學堂的「安妮的日記」。在二二八國家館常設展看到施儒珍之牆,發覺那根本是台灣版的安妮的閣樓。
東大特訓班裡的老師阿部寬說過,「老師的責任就是引起學生的好奇心」
3個班級的學生交回家長同意書都很正向,只有1位沒有參加展館現場的走讀;
較負面的質疑,只有學生懷疑「安妮的日記是不是杜撰的? 內容真的是真的嗎?」;
最後學習單的內容,大多都非常感謝和珍惜「現在自己身處自由民主的社會真是太好了」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