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7日 星期日

筆記-流麻溝十五號受難者的生命故事

 

流麻溝十五號政治受難者-陳勤
受難者家屬,陳女士之三女兒洪雪華分享生命故事

 

97歲臨終時陳女士仍不解
「為什麼是我? 一生清白,誰誣陷我? 沒有究責,沒有道歉,仍沒有加害者」

 

《流麻溝十五號》書和電影爆紅,曾有公視的外包公司要約訪,表示只要20分鐘簡單拍攝就好,家屬認為這麼短時間無法好好說出受難者的生命故事而拒絕。

 

陳女士一家幸福美滿,五個子女。身為小學老師的陳女士,冤獄事件,家人原本都不希望家人再出席受難者見證或座談會,不想讓媽媽再每次想起都又再悲傷沉重,但陳女士堅持要挺身站出做見證。
陳勤撰文〈天空在屋頂的另一端〉婚後不久即遭無妄之災,身繫囹圄五年六個月又十六天。
洪女士從小常看到警察到家中查訪,後來才發現其他鄰居都沒有警察上門。自己是到成年後許久、40歲才知道媽媽曾是政治受難者。

陳女士作為國小音樂老師,因為完全不認識的人,被牽連入獄。
一入監就被關到青島東路三號地下室,突然被捕、在囚時還沒餐具可吃飯,睡在馬桶旁、常被上廁所的人踩到全身都受傷,後來發現有孕,保外生產後帶著新生的女嬰在獄中辛苦的生活,到女兒12個月才送出去。

判刑5年,移監綠島。
生活很困難,連食物都不夠,一天只能吃2餐。
同監獄友常有人自殺,也有人想逃,海邊退潮時常有浮屍。
1954
年蔣經國與駐美國大使到訪綠島,陳女士被選為見面代表之一。

陳孟和前輩在服刑期間負責獄中照相部的任務,為當時的綠島留下珍貴的影響記錄。
受刑/受難者自己到海邊採取咕咾石,用來建造自己住的囚室,露天舞台,等各種建物。綠島公路也是。

現今綠島上的「酬勤水庫」及許多基礎建設,都是仰賴當初的政治受難者的勞力投入。

 

綠島服刑期間受難者吃豆芽菜吃到怕,出獄後終身都厭惡豆芽菜。有男性受難者前輩激烈到說要槍斃拿豆芽菜來的人。講者上菜市場買回豆芽菜,不知道媽媽不想吃的理由,後來才想如果早一點知道媽媽的心事,可以更貼心的孝順媽媽。

 

電影《流麻溝十五號》沒有呈現出受難者的辛酸沉重,家屬覺得非常不OK。但其中連俞涵演的角色是真的,不是蔡瑞月,但真的很漂亮,可是晚上都被長官「召見」,然後白天享特權不用勞動。為了生存,真的很辛酸。

一同服刑的獄友中也有告密者。
出獄後小孩也常被霸凌,長女與媽媽情感疏離,年輕時早早就結婚離家,不想要媽媽、只要爸爸。

 

講者期盼台灣人要團結起來,人權促進的路上不同世代要攜手同行前進。

 

QA

陳女士的長女與母親情感疏離,後來是否有和解?

講者的大姐非常漂亮,讀護校時就很多醫生追求,還沒畢業,就決定要和貿易公司大12歲的對象早早結婚、以「脫離苦海」離開原生家庭。
似是經歷自己長子游泳意外離世,痛失愛子,有此生命的轉折、才和媽媽的關係漸有改變。最後媽媽臨終最後一刻,是長女與媽媽獨處,應該是有和解。

 

手足之間面對歷史見證的時刻,有何不同應對之道?

真的,除了大姐和媽媽大半生情感疏離之外,二姐和哥哥也都是冷感、無感,認為「事情都過去了,也不是很光榮的事、何必再提」漠不關心。

曾經同囚的獄友,也有許多人不願意站出來分享見證。

作為「受難者家屬」、甚至也在獄中待過一年多的「受難者」手足中的大姐,與媽媽原先疏離的關係漸趨和解後,在講者鼓勵之下仍不願站出來分享見證,因為心中仍有陰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