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13日 星期四

日治時代行政區的演變--葉高華

日治時代行政區的演變#葉高華

 

戴寶村老師開場:中國視近代開端的鴉片戰爭開港為國族恥辱,至今仍在鼓吹空洞的民族主義;反觀日本卻是視美國海軍培里率黑船來開港是步入近現代的起點,之前還有在街頭設置倒數計時鐘、準備迎接150周年的紀念,好像奧運會的歡慶氣氛。
今年是台灣有文字以來的400年史當中,台南、台中、與台北都設市100年,意義非凡。倘若把握這次機會、提早準備,其實可以與國外各大城締結的姐妹市一同舉辦活動,可以讓台灣大大露臉、擴大城市外交的版圖。

 

葉高華師:先問大家,台北市的生日是哪一天?

192091日機構開始運作、市長開始上任。

1920101日台北市的市政制度開始運作。

 

分享馬克思說的,

人們創造自己的歷史,但並非隨心所欲。
他們不是在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歷史,
而是在既有的、從過去繼承而來的條件下創造歷史。 (MARKS 1852)

 

正如馬克思所說,歷史上的城市也不是從一片空白的紙上開始,而是在一張老地圖上修改,遇到問題就要想辦法去解決,而一直發生改變。 


一、              路徑依賴:歷次變革的意義

1896:三縣1島廳

1897:六縣6

1898:三縣3

190120

190912

1920:五州2

 

清國治台後期1887-1895年間,行政區為三府一州113廳。

1896新制:
日人來台後,最簡單的方法是直接繼承原清治的制變,1896年時將府改為縣,縣廳改為支廳,澎湖島廳是一個島廳。

清國治下縣和廳是最基層最底層的地方行政單位,官員以下人力不足之處,就倚賴仕紳協助。
但如此沿用清國舊制,則日本政府的現代國家統治制度,政令難以施及於最基層的人民。


1897年新制,六縣三廳78務署:
即為解沿上述問題,大量設置官署。除了辨務署管民政,還有警察署管警務,撫墾署管原住民。
每若干街庄社(10個上下)指派一位榮譽職的街庄社長,全台合計約700多位,作為辨務署的對口。

不久發現矯枉過正、此制增設的官署太多,疊床架屋下,行政組織龐雜累贅。





1898年改制,三縣三廳39辨務署:

簡化行政組織,辨務署兩兩合併

辨務署、警察署、撫墾署三合一

發現統治台灣的訣竅:警察管民政

1899年、1900年、繼續合併辨務署,辨務署很給力。

因為辨務署上頭的縣知事,是高等官,有時不一定全聽總督指揮。







190120廳制:

廢除累贅的縣,辨務署兩兩合全為廳,推動中央集權,地方行政也由總督一手掌控。

20廳下的制度實施幾年,台灣的基礎建設越來越完善,1908年西部縱貫鐵路通車,南北往來更方便,可以擴大廳的轄區。




1909年改為12廳:

隨著廳的轄區擴大,支廳也實體化。街庄社長提升為區長,配置區書記。至此名義上是二級制、實際上運作接近三級制。此時老問題仍在:地方仍然沒有自主性。



1920年五州二廳:

仿照日本地方制度:縣--

權力限縮,用不同名:州-/-街庄

州、市、街庄為公共團體,有自主財源。警察出任郡守。

即此時設置台北、台中、台南等市。

此時制度的特色是,地方有權收錢做自己的事:地方事務自己做。



二、            地方自治之濫觴:1920年的州制、市制與街庄制

1920:州市街庄為公共團體;自有財源:徵收州稅、市街庄稅;協議會:全官派,無議決權。

檢視總督府財源結構,收入部分原先地租所佔比例最高,再來是所得稅

 

1935
舊制實施15年後,州市街庄具法人格,州會、市會街庄協議會具議決讙,半官派、半直選。選舉資格:滿25歲、年繳市街庄稅5圓以上之男性。僅佔台民人口百分之十幾而已。

 

1950-51

國民政府來台後,號稱實施「地方自治」,縣市長、縣市議員、鄉鎮長、鄉鎮民代表全面普選。




三、              一變其南蠻鴃舌:地名雅化

1920開始地方自治、官制改正後,地名也藉此機會改為文雅。

1、    縮減筆畫:仔à子、薢à寮、份à分、陂à坡、什à十、墩à屯、崗à岡、坵à丘、蔴à麻、佃à

2、    簡化轄內某地名作為街庄名:槓仔藔à貢寮,頂雙溪à雙溪,冬瓜山à冬山、坪林尾à坪林,鶯歌石à鶯歌

3、    以堡里名為街庄名:永寧、仁德、歸仁、永康、新化、安定、善化,三芝庄取自芝蘭三堡

4、    根據典故、地標或方位:三星庄得名附近的三星山

5、    以轄內某地名的日語諧音命名:打狗à高雄,三角湧(Sankakuyu)à三峽(Sankyo),咸菜硼(Kansaiho)à關西(Kansai)

6、    以轄內某地名依字意改造為日式地名:水返腳à汐止,枋橋à板橋

7、    新創日式地名:松山,豐原,清水等

郡名命名原則

甲、  一般而言,郡名取自郡役所所在之地名。如基隆郡,淡水郡。

乙、  兩個旗鼓相當的支廳合為一郡時,為了避免雙方爭吵不休,折衷方法是郡役所設於甲地、郡名取自乙地。如枋橋支廳(擺接堡)+三角湧支廳(海山堡) à郡治板橋,郡名海山

丙、  台北市外圍的三郡(水返腳、士林、松山)合併,取最高峰七星山為名,七星郡。


四、              內地化? 還是本土化?台北市的町名

町:1916年台北台中台南三地同步展開町的劃分。
台灣日日新報82日搶先報導:台北街名改內地風

113日台中與台南同步公告町名,但台北延宕。


19221月,總督府市區計畫委員會討論台北市的町名。田健治郎總督出席,批評台中與台南町名全然不尊重歷史,台北不能再那樣!

台灣日日新報121日報導:台北新町名尊重舊名。4月實施。

64個町中22個取自傳統地名。如大橋町,太平町,日新町,建成町,老松町,龍山寺町,南門町,東門町,文武町,等等。


總結

1、    每一次行政區改革都不是在白紙上畫地圖,而是繼承原本的地圖,解決當下的問題。但這也常衍生出新的問題,種下下一次改革的種子。

2、    1920年改革不只是重劃行政區,最關鍵的意義是啟動地方自治進程。行政區開始收自己的錢,管自己的事。

3、    台北市的町名原本朝著內地化的方向規劃,田健治郎介入後急轉彎,台北市變成町名最本土化的都市

 

QA

1920年後地方行政劃分,近年台灣縣市合併六都的問題,有一部分類似。被合併後原來的鄉鎮從法人身分改為區,失去行政或財政的自主權。合併後,小地方的在地問題,從原先可以使用自己的財源自主處理,變成要管好大~~範圍的市政府人員慢慢處理,如此變革也是有利有弊。

 

警察管理民政,真的是很威,也管很嚴。如戶口資料未及時更新,還會被罰高額罰金(20圓,大約等於當時學校老師一個月的薪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