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16日 星期日

淡水河邊的風

 

大稻埕海霸王晚餐後,加一堂夜間導覽課。雖然走了一天不免疲倦,時間越晚越電力不足,但卻意外成為這幾天的聽講過程中,最溫暖動人的時刻。


大稻埕的貴德街,不只是清領後期開港通商後全台灣最繁榮,至1900年左右此處有66間茶行、佔全台貿易額的2/3!



此處有大稻埕碼頭外,劉銘傳建的鐵路經此,西寧北路以前也是小運河,這三大運輸系統的便利性加乘下,大稻埕遂成全台灣南北貨的批發中心。

林本源出資蓋六館街,成為後來各國領事館聚集處。

貴德街上的陳天來故居,也是錦記茶行所在,是全台灣最早有第一個沖水馬桶的房子。日本總督也曾來這邊喝過茶。
根本華麗得跟城堡一樣,美女與野獸裡那種!


逛大稻埕不逛迪化街,但是騎U-bike經過時還是要停下來看一下。
就在迪化街靠近歸綏街那一端,這是在地人也認為最漂亮的立面,三層樓都華美、又都保存得還不錯。



騎到水門外,真正到「大稻埕碼頭」所在處了。
首先,燈光招牌旁寫的「五號水門」就是以前新聞上會聽到看到的「9號水門」。

很久很久以前,從前淡水河從上游到下游共有1-13號水門。
還記得清國的台北城城牆嗎,建城時有5個城門,日本人來之後多打了幾個大洞,有14個門洞出入口,後來為了便於人車流動、促進發展,城牆全部折掉。

而台北城因為河運而興起,卻一步一步用堤防圍起河,也等於圍起了城市,連從城市到河邊的門都逐漸減少。
這樣的堤防建設與都市規劃的思維,不只改變了景觀,更徹底改變了人與河的互動。


而且,這邊雖然見得到河,但其實河岸都全部高度水泥化了,跟都市裡的柏油或水泥地面也沒兩樣。
這樣的河岸,其實人是完全碰不到水的,一點親水的可能性都沒有。


水門附近這裡有華麗的燈光與帆船的展示,有年輕人的社團在翩翩起舞,旋轉時飄動的裙擺和不遠處燈光更熾亮處傳來的薩克斯風的聲音,給人放鬆的氣氛。
這當然是一種繁華,只是也很顯然是面目模糊的商業模式,這些元素讓大稻埕碼頭跟碧潭或淡水的河岸,其實沒什麼不同。



我們騎車向下游處騎行不遠,聽到像是卡拉ok唱歌、但伴奏不太一樣的歌聲。
停下車來看,不只是唱歌,還有伴奏,更有一大群人跟著樂音節奏起舞旋轉著!

可以隨便孤狗一下「大稻埕碼頭 天水宮」就可以查到相關的訊息,非常有趣的在地風景! 連結
這邊夜夜笙歌的歌者與舞者,都是在地人,其中不乏上了年紀的阿桑阿北,就像社區活動中心泡茶聊天,像公園裡的國標舞或保健操,也像里長辦的炒米粉聚餐之類的活動,人聲鼎沸、鮮活有生命力。

後來我們往河的上游、萬華方向騎行,一路也有好多間宮廟或據點擺放了成排塑膠椅、有人在唱歌聚會。
但是!
都沒有像天水宮這邊這樣,有幾十個人自動的列隊起舞,轉身、向前或退後、旋轉時飄起的裙擺啊! 這樣的風景!

老師說的我們真的能感同身受的認同,如果你家附近有這樣的小廟,會真的希望它可以被保留下來。
河邊的音樂聲,應該是生活在此地的人的歌唱舞蹈,這應該比時下年輕人思想貧乏內容空洞的文創咖啡來得「接地氣」、有意義得多吧!


再向下游移動,再騎行沒幾分鐘,我們在這處名為廣澤宮的僻靜小空地停下來。


這裡雖然也都是鋪滿了水泥地面,但是大樹還在,也還沒有抽樑換柱的添換什麼時尚的文創彩繪或缺乏在地脈絡的裝飾。
兩尊簡單的石獅子守護入口處,其實不必再多增加什麼建設,就有讓人安心的鄉土熟悉感,這樣就好。


這樣的河邊,真的可以坐下來吹風,聊天。
只差沒有泡茶,大家坐下來笑談不斷,這種自在…
不知道是不是像極了something? 


之後向萬華、上游方向騎行,一路可以見到河道越來越窄、河水離河濱自行車道上的我們越來越遠。
大稻埕碼頭那邊的水面滿高的,只是人都碰不到水,向上游移動看到的是高灘地,漸漸地視線中只見到草、草、草…,後來甚至看到樹,完全看不到河水了!

因為淤積。

書上讀到過艋舺因為河道淤積,河港的角色逐漸被大稻埕取代。
這下看到很清楚的,這淤積嚴重的程度,已經是造陸了!

到萬華的水門旁(正式正確名是桂林疏散門),視野所及的極遠處是河灘上的樹叢,老師說從樹叢處想要碰到河水的話,還要再向河對岸400-500公尺遠,都快要到板橋了!
同行的伙伴說,這不就是萬板的兩岸一家親!?

令人難以想像的是,這裡,現在嚴重淤積的內陸,從前曾是荷蘭人的大戎克船載運滿船貨物來靠岸停泊處。

真.滄海桑田!!

在地老人說的一句台語俗諺很適合作結:

「艋舺哪是要興(旺),淡水河就要清(淤)」


一座城市因為河流而興起,繁榮發展後也可以拋棄遠離河流嗎?…

不只看日本京都的鴨川,韓國首爾的清溪川,同個島嶼上也有台中的柳川和綠川。人群生活與河水的距離,希望在我們這個世代能再有親近的可能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