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23日 星期五

研習筆記--義民信仰:臺灣客家的愛與沉重



專題名稱--義民信仰:臺灣客家的愛與沉重
主講人:邱彥貴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古蹟藝術修護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時間:民國107222
地點:國史館 
老師講座的封面首圖用的是義民節大拜拜的晚上電子花車展現大豬公的照片,「慶讚中元」是重要線索。
如果不是夜晚的黑色在投影出來、又再翻拍後看不清楚,其實這個畫面我在現場看是覺得超棒的,那個義民廟大拜拜就是這個味道啦!!!

活動推廣頁面上的簡介:
每年農曆七月二十日,在臺灣各地的褒忠義民廟,都辦理盛大的義民祭典,成為北臺灣客家及其移民地最大的信仰/族群活動。晚近,臺北都會區也以此項信仰盛事為基礎,由官方主導辦理客家文化節。2015年,義民廟祖廟所在的新竹新埔褒忠亭義民祭典,更成為文化部登錄的唯一客家國定民俗類文化資產。
然而,義民信仰非客家所獨有,何以北臺灣客家獨厚之?況且,臺灣歷史上的政治/治安事件中,產生了太多的義民,也遺留下態度不一的信仰行為!本次演講帶領大家解讀義民信仰及其相關祭祀,嘗試理解,究竟北臺灣客家如何以信仰來記憶歷史、運作社會。


「義民」指的是在清代武裝性政治-治安衝突中,協助官方平定事件的民間個人或團體。而羡民信仰則是對於在這些事件中死難的義民,採取的宗教性紀念行為。
「義民」一詞應當來自於統治者,相對於正規軍的敘勳贈賞,這也非台灣一地所獨有的現象。
台灣嚴重的原籍地域與族群分類械鬥,將此類事件複雜化。事件過後官方即對「義民」疑信參半,同時運用與防範之。後世的評價無論是日人研究或近期討論,都一致指出問題綜錯複雜,無法一概而論。當對無法以當代政治的「執政/反對」的二元概念予以唐突解讀。
以支持政治者的角度來看「義民」,或許義民在政黨輪替後就成為「不義之民」?
又或者,在義民堅定支持政權的同時,也阻止了農民起義或更公平正義的政治的可能性?
回歸本質而論,用當代話語來說,他們就是清代犧牲的一批「社區巡守隊」。

朱一貴事件(1721)
大甲西社事件(1732)
黃教事件(1780)
林爽文事件,「製造」出最多的義民。

下淡水義民與「六堆」的形成
牪一貴事件是清領台後第一次大型的民變。漳州福佬人朱一貴在高雄內門舉事,客家人為求保護身家性命和得來不易的墾,議決以擁護朝廷名義,組成民兵討仗。日後按照防衛的需要,裝屏東平原上的客家庄組成七營,之後劃成六個區域,按照位置分別命名為前、後、左、中、右、先鋒等六個「堆」,各有若干個聚落。
「堆」除了是駐紮營地專稱外,也取「隊」的近音。高雄屏東的客家人自此以後就一直沿用這個區分,最後一場戰爭是抵抗日軍治台,所以其祠堂後來得飾以中華民國的「國徽」此尊榮。


屏東客家祠堂儼然忠烈祠,也有許多「忠勇公」的小義亭。


雍正九至十年的「大甲西社」事件為清代台灣統治中最大規模的平埔族反抗行動,一項偶然的機緣,造就北台灣第一批廣東籍義民。
《彰化縣志》卷八〈十八義民傳〉有載,廣東籍義民犧牲了十八人以保護淡水廳同知。
彰化民眾將之視為「孤魂野鬼」,是以此等級的金紙祭奉之。



乾隆五十一年的林爽文事件,伊能嘉矩評斷林案的義民數量,也為台灣史上之冠。自現下觀察,因為林案而產生的義民信仰頗有枈中趨勢,特別多見於嘉義、雲林、高屏與桃竹苗。但是各地崇祀態度不一。
包括「諸羅」更名為「嘉義」。
諸羅城失而復獲,守而失,戰沿激烈,因此迄今仍可自嘉義城內外的義民信仰廟宇,觀察對林案的歷史記憶,惟嘉義城義民信仰偏向大眾爺方向,祭祀組織規模小且零散。
如嘉義昭忠祠,山仔頂義士廟,東門十九公廟(類似十八王公,這是18人加一隻狗),護國義民公廟等。

嘉義水上機場是1940年代日人興建,該地老店聚落原有義民廟,後因機場而遷村,皆有小規模的萬善爺、百姓公性質的義民信仰。





林爽文事件中有各籍義民,廣東和泉州籍各莊賞給「褒忠」、「旌義」里名以示裝勵。
也有不少漳州人民隨同官兵打仗殺賊,賞給「思義」村名。
另有熟番等因為較不識字,賞給「效順」匾額與物品。
如今考察乾隆的作法,泉籍「旌義」僅見雲林北港義民廟、台南佳里金唐殿、高屏溪兩岸等處,而漳州「思義」與熟番「效順」似乎無聞,唯獨粵籍的「褒忠」遍見高屏、台灣、雲林、彰化到桃竹苗。
義民廟中有義民,也有義犬,甚至義貓。






北台灣義民信仰正統淵源
林爽文事件後,一般認為道光十五年(1835)今日俗稱的「枋寮中元」輪值形式開始出現,故至201613屆輪畢。(1835首創聯庄之說仍有待證實)
前人研究分析,應釐清廟產經理體制(經理)與祭典輪值體制(爐主)並行的雙元體制。
民國60年產先的溪北聯庄分割為觀音、新屋兩聯庄,十五大庄之名遂成立。所謂的十五大庄,系桃竹三縣市20鄉鎮市區所組成,十五大庄的值年總正爐主不是擲筊或輪流,是世襲,客語慣稱「公號」。

枋寮褒忠亭中元為桃竹最大規模者、階序最高者。若合併平鎮褒忠祠觀察,兩處義民廟的中元聯庄範圍幾乎佔桃竹客家地域的90%以上。
2015年文化部將枋寮中元登錄為重要民俗,成為台灣第17個國家級民俗。(18分之17)
許多客家人的家中、族祠和褒忠亭一樣都常態性的長期祀奉義民爺,在中元節之前的六月就開始有輪值「奉飯」,供奉米飯甚至牲禮。







神豬:從榮耀到爭議
1908年報導稱「恰如畜產博覽會」,1913年的神豬被稱「稀代巨豚」,或許從此開始較激烈的神豬競賽。
1917年首次見到桃園、嘉義等地的農會技手到場,1921年還有台北、台中州的技師前來,令人難以分辨是義民祭典還是豬羊品評會? 日人官員一般較少現身於台人祭典,但1916起總督府的技師、街庄長官都必然蒞臨,神豬與長官都會集合在義民祭典是20紀紀初定調至今。
1997年新竹縣立文化中心參與義民祭典首倡「創意神豬」,2002年龍台任台北市文化局長表示夏日陽光下曝晒一整天的豬肉衛生堪虞,現今動保考量下對神豬有更多討論與爭議。
孔子在二千多年前就表示過其困擾,「爾愛其羊,我愛其禮」,神豬亦然。


多義的節慶:中元/義民節的分析
「慶讚中元」一般不外是冗長的「誦經」、「拜天公」、熱鬧的「正供」及較陰森的「普施」這四個部分。
其實是一組包含不同對象的儀式,不僅在時間上配合自然周期的運行,於儀式的態度上也明確傳達前述對「神」與「鬼」的敬意。

北台灣客家之所以如此緬懷和重視義民,或因林爽文事件後屯番制度開始施行,粵籍取得合法定居權,搞墾事業也因此更為進展。情感面而言此事可能是北台灣客家人的一個深刻的共有歷史記憶。
義民信仰等同於北台灣客家的象徵,並未因時代演進而稍減,反而是與時俱進,在1990年的社會運動中義民爺甚至被放大成為台灣客家的圖騰。





後記:
講題吸引人之外,講師心裡有愛真的有差。
這天的老師一開頭讓聽者覺得很溫柔之外,後來也透露了自己是北台灣客家人,我就覺得那個對文化的探究追索是帶著很大的能量才能完成的,很動人。

然後,老師講的很詳細,但是我自己那天一邊聽講打筆記,一邊覺得有空就在出考題,分心的結果是後來回過神來都發現有漏掉一段。
這當然有遺憾,但回學校後那分考題也交出去了,還是功德圓滿,平安吉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